“象帽舞”是一個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一體,其舞姿活潑優雅,節奏歡快舒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的喜悅之情和活潑大方的民族氣質,是朝鮮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寶貴文化財富。
“象帽舞”是“農樂舞”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表現出整個“農樂舞”當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興奮點,并散發出濃郁的民族風趣,可以稱其為整個農樂舞當中的華彩篇章。據傳說:古代朝鮮族人民在耕作時,為了防止虎、狼等野獸的侵擾,用大象毛綁在帽尖上左右搖擺,用來驅趕野獸。久而久之,形成了朝鮮族特有的民族舞蹈表演形式。它種類繁多,具體分為:長象帽、短象帽、線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其中“線象帽”又稱“十二腳象帽”。它是用長窗戶紙紙條固定在象帽尖頂上的“輪”上,轉圈搖頭,作大圓型動作,結合雜技形式,能發揮和表現各種舞蹈技巧;“羽象帽”又稱“毛象帽”,它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是藝術含量較高的一種“象帽舞”表現形式,其作法是將十根白鷺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頂上五彩繽紛的“連珠串”上,好像秋天里的一把靈芝草,表示喜慶和吉祥的之情;“尾巴象帽”是利用1—2尺長并較窄的窗戶紙紙條,固定在象帽尖頂的“連珠串”上,然后左右搖頭擺動,如同動物尾巴搖動,意在表現其自由自在的姿態。“火花象帽”是在“象帽帶”尖上綁上幾十個螢火蟲,表演時仿佛螢火蟲飛來飛去,顯示出富麗堂皇的景象。
現在觀眾對“象帽舞”的表演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觀眾的要求,表演者們不斷推出新花樣,如:將“火花象帽”按上電池發光,來提高演出效果并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對“象帽”進行改進,使改進后的“象帽”更易操作,舞起來更加飄逸、瀟灑。我縣文化館副館長、吉林省“象帽舞”大王金明春同志還發明創新了如:鉆圈、旋子、扶地翻轉身體、上臺階等高難度技巧動作,提高了表演的觀賞性。
象帽舞極具民族特色,是獨一無二的具有朝鮮族代表性的舞蹈表現形式,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如同朝鮮族其它的體育競技項目,如:秋千、跳板等;又如同中國雜技,必須下大功夫和氣力才能達到較高層次和境界,它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族舞蹈形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