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江苗族由于特定的社會歷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等諸多因素,形成了迥異的審美觀念、審美對象和審美情趣,創造了服飾造型獨特、紋樣風格,款式殊異、質地精良的種類繁多的民間工藝美術。它不只是一種實用品和藝術品,而且已構成內涵豐富的民族服飾文化。在繡衣的圖案語言里,記錄著人類起源的神話,記錄著苗族先民悲壯的遷徙歷史,是穿在身上的圖騰,是用心血繡染出的民族情結,是寫在衣上的史書,是民族的外部形象識別標志。因此,苗族服飾是無文字文明的重要載體,待人破譯、解讀、啟悟。它涉及民俗生活的各個方面,保留著歷朝歷代乃至人類早期的服飾特征,是苗族藝術觀的體現,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縣境內苗族服飾款式風格,大至可分為方你、方鳩、方囊、嘎東、方白、方秀、方黎、翁芒、后哨等九種類型,男裝簡樸、女裝繁華。男裝有對襟或大襟右衽上衣兩大類。中青年男子多著對襟上衣,老年男子多穿右衽長衫,包青布頭帕;下著一尺許寬的大褲腳。近年來,大部分地區中青年男子多穿中山裝。女裝有右衽大襟和胸前交叉圓領兩類,每類又有眾多的樣式和盛裝、便裝之分。除部分地區經過改進的女便裝外,絕大部分地區的苗族婦女的盛裝衣裙,保存著濃厚的民族特色。
方你型 幼女戴瓢形花帽,五六歲即蓄發穿耳,十六歲以后挽髻,按逆時針方向換成螺紋狀發髻,置于頭頂中央,髻后根部橫插一油黃色半月形木梳,代笄約發,保持發髻穩固。便裝時,包一塊用淺藍色方格布制成長的方型頭帕,打結于梳子下方,很少露頭發,耳戴圓形牛鼻或梅花形大耳環。盛裝時,頭包一塊較硬的藏青色長方形頭帕,講究起角,起直線,帕的兩角交叉于梳子上方,用針別住,起燕尾形,稱為“富代給”。著銀飾時,不包頭帕,頭戴銀冠,前插銀釵、銀角(呈牛角狀),右插銀簪,后插銀梳,頭髻插滿各種形狀的鳳鳥,花果等銀花及珠鏈;頸帶兩三只項圈(鏈泡泡項圈,犁索項圈,六方項圈,實心項圈,猴子鏈項圈,環鎖絲鏈項圈)和項鏈,高齊下顎,甚至隱住嘴巴。胸前配戴腰子形鎖式“壓領”,浮雕龍鳳等圖案。上衣為大領半體衣(即胸前交叉式),袖短而大,卷袖,后擺略長于襟,袖、肩、領等部位有花飾,領略后傾,苗語稱“漚壩”。老年婦女的便裝,喜用平挑花,即以綠色絲線在藍色或青色土布挑繡葉子或小花朵,形成紋樣規則的連續圖案,以作衣袖等花飾。老年婦女盛裝,喜著數幅小粗花和數紗平挑有幾何圖案的新裝。青年女子則穿大朵大花,大幅大樣,構成密集的段子花紋,銀紋和“領各介”,在最好的自織紋布上,用編線卷積成的花衣等。花飾色采以紅綠色為主,喜紅衣綠花,淺藍衣菜花和亮銅片鑲成的狗牙瓣,集編卷、纏繡、織花、平挑花、十字挑花、貼花等工藝于一身。銀衣以數十件四方形、長方形、圓形的銀肩片、銀背角片、銀泡、小銀鈴等在衣服相應部位縱橫交錯鑲綴而成。銀飾圖案有人物、花草、飛禽走獸和幾何圖形,腰束銀花腰帶。裙子為桶形百褶裙比各地均長,蓋及腳腕,無花飾。盛裝時,有的穿百褶裙,外還套上片式繡花的帶子裙,即“古羅裙”,苗語稱“庫達”。裙正方圍有圍裙帕,寬約48公分,帕面飾有各種方塊花鳥圖案,多用幾何紋樣的織花或線條粗壯的繡花,老年人則用無花飾的素帕。手飾空心鏤花手釧,實心雕花手釧和犁索手釧等,一般戴兩副以上。腿飾,老年婦女冬季均飾青土布裹腿,夏季飾家織青布或購買陰丹士林布縫制成的夾襪,襪后跟繡一長方形花草圖案,襪尖及襪幫挑繡鳥類圖紋。年輕女子無論冬夏,大多赤腿或穿商店買來的襪子。鞋有布鞋、膠鞋和草鞋,布鞋以青布或緞子作面,鞋幫繡花,鞋尖勾鼻,布殼納底,無跟。草鞋為糯稻芯編織的平頭無后跟的勾鼻無跟拖鞋。
方你型主要分布在臺拱鎮、臺濃、南省、方省、紅陽、登交、壩場、報效,革一的排生、臺水,革東鎮的養窩,寶貢的嘎丟、掌留、松郎,麻栗的麻栗、方隴、翁拜、養門等鄉村。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