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帶是松桃苗族的生活常用品,既可作系物之用,也可作為服飾品,它以手工編織而成,是很有特色的民族工藝品。
花帶有織制花帶和編制花帶兩類。織制花帶稱“西半蘭甫”(或西蘭卡甫),編制花帶稱“金搓”。“西半蘭甫”根據大小和用途的不同,再可分為“西半”和“蘭甫”兩種。“西半”常用作為系帶,較窄小,一般五公分左右寬窄,三兩尺長短;“蘭甫”語意為“背帶”,多用作背小孩的背帶和挎包背帶等,一般寬約一寸五分左右,長在四至七尺之間。
織帶因線料不同而分為棉線織帶(素帶)和絲線織帶(彩帶)兩種。棉線織帶用黑白兩種棉線織成;絲線織帶用兩種比較明顯的彩色絲線相配級制,一般是紅、黑、綠、紫等幾種彩線兩兩搭配。“金搓”用七彩絲線編制,須在十二線以上,故而不受色樣多少的限制。
織制一西串、蘭甫”的工具,是一個簡易的織架和一把骨刀。骨刀用黃牛肋骨制做,保持牛肋骨的天然彎弧狀,將一邊削薄成仞,一端削尖,便于織帶時挑絲撥線,另一端削成把,使之形狀如刀,長約尺許。
織帶時,先布架經線。經線有單經和束經之別,單經叫“果羅”,即“腳線”之意,用淺色線充當;束經叫“果秋”,用深色線分成三根或五根一束即成。把單經和束經間隔并列,在織架上成五繞狀排列,長度根據需要而定,經線多少則以花帶寬窄和花紋簡繁確定,通常是二十五束、三十五束和三十七束幾種。每牽繞一線或一吵,須在其中部另結一小身作鬃,經線牽架完畢后,把各個鬃耳套在小木棍上,便于織帶時上下提動錯開。
經線架好后,以淺色線作為緯線開始織帶。用骨刀尖挑選出某幾經線,將其提耳上提,再以骨刀將經線上下分開,將緯線于中間穿過而后以骨刀正面筘緊。每穿一次緯線,就必須根據圖案需要來挑選組合一次束線,圖案變化全憑織者心思靈巧和用刀功夫。
花帶織成的花紋圖形,正好是兩面相反,形成陰陽圖案。花帶織圖并非雜亂無章,一般是一帶由若干個單位圖案組合而成。傳統圖案有花、鳥、魚、蟲、馬鬃馬足,“卐”字八寶,吉祥漢字等等,與苗族挑花圖案一樣,花帶圖案具有嚴謹的規格。
“金搓”用若干股彩色絲線編制,編成后大小不過兩三分,是衣服領袖、圍腰、褲腳等的必要裝飾。編制“金搓”時,將各色絲線繞在四五寸長的竹制繞線卡子上,竹卡下方鉆一小孔,穿繩墜以小銅錢或小石子,使之垂直。將絲線頭由上方引出,各線集中繞于一只小木桶的橫梁上,將各卡子排列在小木桶外壁上,就可以根據“金搓”圖案的要求,挑撿出或這或那的各色絲線,進行組合編制,使之編成扁的帶花紋彩帶。
松桃苗族女子都善織花帶,同繡花一樣,幾歲女孩便開始習此女紅。花帶除了自身的實際使用價值外,還是苗家饋贈友人的紀念物,特別是少女們常以花帶作為愛情信物贈以情人,因是自己織制,情凝其中,故別有意義。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