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麥藝術,是蒙古族人民中曾經廣泛流傳的喉音瑰寶,曾經風靡整個蒙古族居住區,可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大部分蒙古族居住區,已經難覓它的蹤跡了。新疆阿爾泰地區生活的蒙古族同胞中間,至今還保存著原汁原味的呼麥藝術,不過,當地人稱之為“喉迷”,就是“喉嚨的秘密”之意。后來,有專家追尋到阿勒泰市汗德尕特鄉,尋找到這個綻放在阿爾泰山下的民族藝術瑰寶。那么,現今這個名震國內的民間藝術在汗德尕特鄉是怎樣保存的呢?近日,我踏上了通往汗德尕特鄉的道路,尋找被自治區文化部門確定為“自治區級呼麥藝術民間傳承人”的巴圖巴依,試圖解開心中的疑惑……
三種“天籟”
在汗德尕特鄉汗德尕特村,我見到了這位“喉迷之王”——巴圖巴依,他個子不高,只有1.7米左右。
這個清瘦的小伙子本來話就不多,見到生人,話還沒出口,臉上就出現了兩個紅坨坨。但是,聽說我們要他表演呼麥,他的眼睛快速地瞇了一下,臉上有了些許笑意。
“穿上我的演出服吧?這樣莊重一點。”巴圖巴依征求我們的意見。
當穿上他那青色的演出服以后,巴圖巴依似乎變了一個人,他大方地招呼我們坐下,自己搬了一個凳子,坐在我們對面,清清嗓子,咽下了一口口水,眼睛半閉了起來。
我們的眼睛也隨之閉了起來。
耳朵里,一陣陣沙浪滾滾而來,似乎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四月的黃風,遮天蔽日,彌漫天地,在這恐怖的氣氛中,一串清脆的馬蹄聲傳來,似乎要踏破這漫天的沙塵,與死亡賽跑,與時間對決,不由不讓人屏住了呼吸,靜待最好的結局。
突然,又一種聲音隨之而起,在沙塵、馬蹄聲之中,是風的呼嘯么?是樹葉的搖曳之聲么?都說不清楚。
這時候,我半睜開眼睛,只見巴圖巴依“正襟危坐”在那里,紋絲不動,似乎入定了的老和尚,只有那嘴巴里,各種聲音競相奔涌著,滔滔而來。
小伙子似乎是處在一個沒有空氣的窯洞里,滿臉彤紅,汗水像小溪的流水,沿著面頰往下淌。
“ 喉迷王”后代
2004年,阿勒泰市文工團書記尼詠梅找到了巴圖巴依,那時擔任著汗德尕特鄉副鄉長職務的她,正到處尋找在中國瀕臨絕技的呼麥藝術,幾乎于絕望之中她聽說了巴圖巴依是汗德尕特鄉“喉迷王”泰賓太的孫子,就到他家中,試圖獲得一點希望。
“我剛到他家里,他正抱著一個孩子,晃著,嘴巴里嗚嗚嚕嚕地,在哼著一種誰也不清楚的聲音。”尼詠梅說,這個頭發凌亂,沒有多大年歲的小伙子喉嚨里的聲音,讓她呆在了那里。
這就是呼麥,雖然只有兩個音,照樣震住了尼詠梅。可是,當尼詠梅要巴圖巴依再表演一次時,她沒有想到,小伙子拒絕了。
“我性格內向,她們要我表演,我想這個是不給錢的,會耽誤我干活。”巴圖巴依說,在眾人的解釋之中,他才明白,這是別人要來保護他爺爺的絕活來了,他忙答應了。
然而,當時巴圖巴依把自己憋得臉色通紅,他也沒有出全兩個音。
“渾厚的低音通過喉嚨出來了,可是,嗓子里的高音似乎是被卡住了,根本出不來。”巴圖巴依說,這使他“很沒有面子”。
巴圖巴依后來說,如果給他三個月時間,讓他好好回憶回憶,他至少可以出三個音。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