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地方有我的一個夢,在我的夢里多么美好,遍地牛羊百花開放……”每天早晨,在尖山街紅霞里的一幢居民樓里,總會傳出一陣陣美妙、粗獷的歌聲,如行云流水、如清脆鳥鳴,居民們都說“柱子又練呼麥了”。
24歲的突力古爾是一名癡迷于呼麥藝術的蒙古族青年,來自內蒙古科爾沁草原。2006年,他進入西貝莜面村天津店歌隊,專門為顧客演唱呼麥。他在紅霞里租房居住,時間長了,和居民也都熟悉起來。突力古爾蒙古語意為“鐵柱”,所以鄰居們都叫他“柱子”。
“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復音唱法潮爾(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原生態藝術。演唱者運用特殊的發聲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或多聲部形態。演唱者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美妙的聲音效果。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里,便加以模仿,遂產生了呼麥。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歌唱形式,呼麥傳達著蒙古族人民對自然宇宙和世界萬物深層的哲學思考和體悟,表達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諧生存發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長調、馬頭琴并稱為蒙古族三大文化遺產。“
突力古爾從小就迷戀蒙古音樂,他高中還未畢業就到內蒙古歌舞劇院學習馬頭琴演奏。在此期間,為更好地傳承呼麥藝術,劇院從蒙古國請來著名呼麥演唱家奧都蘇庸向青年演員們傳授演唱技巧,突力古爾在旁聽時,立刻被那飄渺的泛音迷住了,他決定改學這一富有魅力的草原藝術。2005年9月,內蒙古開辦蒙古原生態藝術培訓班,突力古爾便報名參加,師從蒙古國青年呼麥演唱家巴雅斯古楞,在這里,他真正找到了牧民與草原和諧交匯相融的境界,也找到了他人生的奮斗目標。學習呼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有扎實的音樂基礎,還需要不斷練習嗓音,沒別的辦法,只能起早貪黑地練習、找感覺。突力古爾憑著對呼麥藝術的摯愛,硬是挺了過來。
來到天津西貝西貝莜面村后,突力古爾積極向顧客和同事們推介呼麥,面對顧客的疑問,他總是耐心給予解答。一次,他在演唱時發出哨音,顧客懷疑他口中有“哨子”,當得知完全是嗓音時,這位顧客非常吃驚。突力古爾便給他進行了詳細講解。去年年底,經過多方協調、奔走,突力古爾和師兄代欽、呼格吉樂圖、阿斯汗在天津音樂學院上演了一臺名為“呼和蘇魯錠”(意為藍色的標槍,蘇魯錠是蒙古族特有的標志)的呼麥演唱會,他們歌頌草原美景、民族團結、幸福生活和忠貞愛情,受到了師生們的熱烈歡迎。演出結束后,很多學生紛紛向他們詢問、請教,有的還表示要進行學習,使突力古爾和師兄們深感欣慰。前不久,他還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亞洲明日之星音樂大賽,獲得非專業G組銅獎。(楊波)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