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達慕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圖)
2006年,蒙古族傳統民俗——那達慕近日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
那達慕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一直在錫林郭勒草原上流傳和發展,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成為了蒙古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那達慕上的各項活動是力與美的顯現、體能和智慧的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眾的綜合素質。
如今,在水草豐美的錫林郭勒草原每年都有旗縣和蘇木舉辦那達慕,那達慕已成為全民健身和群眾娛樂的重要活動。那達慕通常以自治區、盟、旗、蘇木、嘎查、浩特為單位舉行。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那達慕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參加蒙古族傳統摔跤、養馬、用馬和練習射箭的人數有減少的趨勢,加之受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那達慕的舉辦也呈現出地區間不平衡的特征,瀕危狀況明顯,急需搶救和保護,并得到全社會的支持。
重點閱讀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