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巖畫 看古人的生活
經過數天的行程,我們來到了阿拉善右旗孟根蘇木曼德拉山。
曼德拉系蒙古語,意為升起、興旺、騰飛。有史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曼德拉山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蒙古、鮮卑、匈奴、黨項等北方少數民族先后在這里居住和游牧。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創造了燦爛的巖畫文化,據考證,這里的巖畫有近萬年的歷史。這些巖畫因為時代延續長、數量多、分布密集、內容豐富,成為世界巖畫寶庫中的稀世珍寶,被譽為美術世界的活化石。
巖畫是遠古時期游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寫照。巖畫4600多幅,分布面積約18平方公里,屬羌、月氏、匈奴、鮮卑、回紇、黨項、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雕刻。巖畫的造型技法有鑿刻、磨刻和線刻。畫面內容為狩獵、放牧、戰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廟建筑、舞蹈、競技以及游樂等。巖畫形象生動地記錄了遠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區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形態、自然環境風貌。其題材之廣泛、內容之豐富,堪稱我國西北古代藝術的畫廊。
觸摸巖畫 今日的沙漠曾經的綠洲
五六千年前,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曼德拉山地區根本不是現在這樣的荒漠,而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草豐美的綠洲。巖畫產生于文字之前,是敲鑿在山洞或山巖上的圖像或符號,年齡從幾千歲到近萬歲不等,記錄著遠古先人們的生存狀態。自從17世紀人類首次在北歐發現巖畫以來,人們在歐、亞、非、美等洲都陸續發現了大批巖畫。我國是巖畫非常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記錄巖畫的國家。這里的巖畫分布很密集,十八平方公里4234幅,這樣的密度中國僅有,世界罕見。曼德拉巖畫有三個獨特之處。第一,題材多樣。除了主要的狩獵,還有放牧、舞蹈、交戰,甚至家庭生活的場景。第二,起始年代早。巖畫的創作年代歷經舊
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一直到清代;作畫的民族則包括羌、匈奴、柔然、突厥、回鶻和蒙古族。第三,畫面小,圖像小,圖形密集。除極少數早期巖畫畫面較大之外,絕大多數都刻在石面較小的石塊上。此外,曼德拉巖畫的刻描方法比較多樣,包括鑿刻、磨刻和線條刻,這在國內巖畫中也比較少見。
聆聽巖畫 古人在哭泣
但是,近年來曼德拉巖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造成這些破壞除了這里的風沙還有我們人類。
曼德拉山巖畫始終處在長期風化、日曬、雨淋的自然環境下,造成石面剝蝕或脫落。同時,隨著曼德拉山巖畫知名度的提高,參觀的游人日益增多,游人任意踏踩、刻畫甚至偷盜,造成曼德拉山巖畫損壞嚴重。1998年以來,偷盜者進入曼德拉山后將形象好、價值高的巖畫偷竊走,有的則在巖畫上亂刻亂畫,原有的6000多幅巖畫現在已不足2000幅。文物部門呼吁,對曼德拉巖畫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已刻不容緩,期望有關部門盡快采取措施,對這一罕見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加以有效保護。2000年6月,阿拉善右旗人民政府下撥專款對容易丟失的巖畫進行搶救性的保護搬遷。目前在曼德拉山周圍1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巖畫共有4234幅。 (燕燕飛 后方記者 海峰 王國柱)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