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為什么旁邊沒有云彩/我等待著美麗地姑娘喲/你為什么還不到來喲嘿……
“敖包”一詞,因《敖包相會》這首優美動聽的著名民歌,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敖包”,是蒙古語,漢語意為“堆子”,還有“腦包”、“鄂博”兩種變體叫法。據史書記載,在成吉思汗時代,每逢大事或征戰時,成吉思汗必定要親自到神山之下,摘帽掛帶,虔誠祈禱,以求蒼天保佑。在古代游牧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就以石塊堆成敖包來作為道路或牧場邊界的界標,在廣闊的大草原上用它來辨別方向、區分游牧場地。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將其演化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壇。蒙古人至今還保留著祭敖包的古老習俗。
敖包經過數千年的不斷發展變化,成為了游牧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蒙古族所祭祀的敖包,名稱生動有趣,形狀多種多樣,星羅棋布。
而且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有多少敖包,就有多少美麗的傳說。其中距巴林右旗大板鎮附近的達爾罕敖包,就有這樣的傳說:有個叫琥爾巴彥的富人常在這里以活人作犧牲品來祭敖包,因此當地群眾非常氣憤,有一次就趁他來祭敖包時,在那敖包旁挖了一個陷阱,人們就群起捧土活埋了他。為紀念這一喜事,人們當時就給此敖包起名為“達爾罕敖包”。又如位于阿盟額吉納旗的寶如特格克蘇木小山頂上的花敖包,雖叫“花”敖包,卻其周圍不見繁茂似錦的花草。這是因為花敖包的“花”不是花草的花,而是天花病的花。傳說有一位喇嘛云游到了此地時,正遇上了在該地天花流行,不幸染上了此疾。此喇嘛醫術高湛、醫德高尚,他不僅治愈了自己的病,而且將治天花的醫術傳授了當地的喇嘛們,讓他們學會之后為當地百姓治病。從此,這一帶出了不少名醫,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達喇嘛,就壘了這個敖包,“花敖包”一名也應運而生。
除了為祭奠或紀念神靈和先人之外,鎮邪也是壘建敖包的原因之一,《甘珠爾敖包的傳說》就是個例子。相傳有一年在烏珠穆沁地區,災害不斷,邪氣沖天。有一天,科爾沁諾顏來到了烏珠穆沁,他就走到了一個無名敖包前說:“不是說這一帶邪氣逼人嗎?它能把我怎樣!”說完他就策馬往回飛奔??墒菦]走多遠一聲炸雷響起,向他三次襲擊險些斷命。不久諾顏被雷擊的可怕的遭遇傳遍了烏珠穆沁及鄰近地區,聽之震驚的當地人們就請來了幾位喇嘛,對敖包念了幾次《甘珠爾經》之后,這一帶就沒有了邪氣,人畜常平安。該敖包,也由此得名于“甘珠爾敖包”。
內蒙古草原上的敖包,從內容上可分為:與英雄人物有關的敖包;與成吉思汗有關的敖包;與蒙古族圣物崇拜有關的敖包(蘇勒德敖包);旗王爺敖包(也叫諾顏敖包);召廟敖包(與佛教有關);部落或阿塔天神敖包(與薩滿教有關);家族敖包;家庭敖包;旅游景區的新敖包等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草原文化旅游業迅猛崛起,為了突出民族特色,各地景區新建了極為豪華,而且樣式新穎的多種敖包,吸引著四方來客,創造著文化與經濟的雙豐收。
在內蒙古地區貢奉的古式敖包,多數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塊、柳條等堆砌而成的塔型敖包。而現代式敖包,其壘建形式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風格,近年以來出現了有磚砌敖包、水泥敖包、琉璃敖包等各式各樣的敖包。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建敖包時都選擇山頂、隘口、湖畔、路旁、灘中等特殊而易見的地方。雖然各地敖包的形狀不同,規模各異,但現存敖包的模式,一般都是在圓壇上,環疊三層石臺,基礎寬廣厚實,往上漸小漸尖,頂上豎起一柱高桿,桿端有鐵矛一柄,其下承一鐵盤,盤上綴有近似蘇勒德的馬鬃作的垂綴。在東部地區敖包的頂飾多為佛廟頂的甘珠爾般圓頂,在中心柱桿周圍多用柳條樹枝裝飾,敖包的東、西、北則各豎三根木桿,分別刻有日、月、云圖案,用彩帶與中心相連,彩帶上習慣懸掛哈達、風馬旗幡之物。在鄂爾多斯地區,敖包前均設有風馬旗臺,敖包的向陽處設佛龕和香燭壇。
敖包還分單體敖包和群落敖包。比如四子王旗罕烏拉敖包就是群落敖包,敖包周圍有100多座卒從敖包,多數敖包群都以中間一個大敖包,兩邊有三個小敖包的形式排列。還有十三個一組的群落敖包,排列形式多為一行排列或以大的為中心,呈十字形排列,或呈三角形排列。還有十九個一組或二十五個一組,組成的組合。據史料記載:“古時稱作三敖包,分別代表天、地、人加以貢奉。進而演變為七個,代表七曜”一說。自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以來,對敖包的形式內容曾作過一系列改造和革新,增添了與佛教相關的哈達、祿馬旗幡、佛龕、蛀香等飾物和祭祀內容,對原有的各種敖包和禮儀內容也重新作了解釋。例如將七個敖包稱為七星敖包,十三個敖包組中的中間的大敖包稱為須彌山,其余十二個叫做十二部洲;或者把大敖包視為浩日模斯特騰格爾(即長勝天),其余十二個稱為其護卒等等。在民間,把敖包群中的小敖包習慣稱為徒弟敖包或士卒敖包。
敖包祭祀,一般分為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類。血祭,就是殺羊宰牛,向敖包貢獻犧牲。酒祭,就是在敖包上潑灑酒水、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燃起柴薪,將肉食、奶食、柏枝等投入火中焚燒。玉祭,就是將珠寶或硬幣之類撒到敖包上。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之后,祭敖包時一般都有喇嘛活佛們參與和主持祭祀禮儀,因而他們認為血祭污穢而造孽,力爭想以奶食、奶酒等素貢物代替“血祭”。但是未能如愿,至今還有個別地方仍按薩滿教的禮儀祭祀著敖包,比如烏拉特中旗等地區,仍用原始的方法將公?;蚬蛟讱ⅲ闷淦ぷ龀善そ罾p繞敖包,將肉焚燒的形式來祭敖包。
敖包祭祀活動,由于每個敖包的由來和性質不同,也由于各地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其祭祀的日期、規模、形式和組織內容都有所不同。鄂爾多斯、烏拉特等地區多在農歷五月十三舉行敖包祭祀活動;察哈爾、烏珠穆沁等地區多在農歷六月十三或二十五舉行,阿拉善(土爾扈特)地區多在農歷7月初三舉行。一般一年進行一次,如果風調雨順,也有一年舉行兩次的祭祀時間的長短也各異,烏珠穆沁、鄂爾多斯、察哈爾地區均在當天祭完,可巴林地區則需五至七天。各種敖包中旗敖包的祭祀,不但有嚴密的組織(如有達瑪勒、霍牙格、寶什嘎、尼爾巴、德木其等專職人員),而且規模頗大,內容豐富。
祭敖包時,人們都要身著盛裝,騎上心愛的駿馬,從四面八方來到敖包前,按順時針方向繞行敖包三圈,把帶來的石塊加在敖包上,在敖包正前的方形香案或佛龕前叩拜以后,用哈達、彩帶、祿馬旗等物將敖包裝飾一新,敖包就會立刻有了生機。然后在敖包前的祭案上,擺放貢奉禮物。送貢品是自愿的,可以送整羊、磚茶、錢幣和其他物品。草原牧民一般都奉獻全羊、鮮乳、哈達、奶酪、黃油、圣餅、白酒、什綿粥、磚茶等物品。然后由喇嘛念《無垢經》,使這些食品變得更加圣潔以后,開始燃放柏葉香火,進行煙祭,這時鈸鼓、號管齊響、法鈴齊鳴、香客不論僧俗尊卑,大襟鋪地,向著敖包三拜九叩,祈禱“風調雨順,五畜驟增,無災無病,祿馬飛騰”,繼而將馬奶、醇酒、柏枝等潑散在敖包上,誦讀《敖包祭祀蒼》,“蒼”就是祝贊詞。而后眾人群起,圍繞敖包順時針轉行三圈。
將一些牲畜奉為神畜,是游牧文化所獨具的特色。在北方草原上,往往祭祀敖包時進行奉神畜儀式。儀式很簡單,一般是在牲畜胎鬃或脖頸上系上彩帶之后用鮮奶進行洗禮,然后主人要手捧祭火,牽上受過洗禮的牲畜繞行敖包轉一圈,過后那牲畜便成為神畜了。這種牲畜是禁殺、禁打罵、禁騎乘的,尤其是婦女和外人更不能將它打罵、騎乘。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和溜圓白駿就屬于這類神駿。神畜老死后,要將其骨骼或頭骨放到敖包之上,加以祭祀。奉神畜儀式,要舉行招福致祥儀式,至此祭祀儀禮便告結束。祭完敖包之后,分享敖包口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主持祭祀者先從祭敖包貢品中取上一份,獻給德高望重的長輩之后眾人可前來分享敖包的賀喜格(福份子)——術兀思和馬奶等。據說若能分享敖包的福份子,將會萬事如意。
祭完敖包之后大家回到各自的帳篷或聚在一起,可以暢飲美酒享用美食盡情歡樂。敖包祭祀禮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原有的祭祀禮儀形式和內容上增添了許許多多新的文化內含,逐而發展成了群眾性小型那達慕。在敖包盛會上一般而言都進行男子漢三技比賽。過去在大型敖包集會上,當地的旗王爺便利用這一機會進行一些加官晉爵、封賞功勛摔跤手、提審或赦免犯人、判斷官司、劃分牧場界線等公務。
蒙古人在敖包附近禁捕魚、打柴、伐木。任何人任何時候從敖包旁邊經過時,一定要下馬繞敖包轉三圈方能前行,反之他會萬事不順的。
敖包,是北方草原的一種標志,是草原人美夢成真的一種標志。您若來到古老神奇的北方草原,若見到那神圣的敖包,那么請您虔誠地繞它轉三圈吧,它會給您帶來吉祥安康的!“吉祥安康”不就是人類永恒而共同的愿望與追求嗎!
稿源:來自莎日娜、烏冉、巴圖吉日嘎拉《蒙古族民俗風情》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