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并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刈迕耖g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后,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 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北冗~”。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 “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zhuàng zú)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后,統稱“僮族”,后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云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cháo xiǎn zú)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戰爭勝利后,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nà xī zú)
納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于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意愿,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國云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后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洼(關門)、出洼(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nù zú)
怒 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 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谷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云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于 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è wēn kè zú)
鄂 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溫 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 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 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后,統稱為鄂倫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 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 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后,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 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mén bā zú)
門 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 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 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bái zú)
白 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 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 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 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 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 爾邦節、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 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 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 “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dá wò ěr zú)
達 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 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 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崩 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 “石巖”。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 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dōng xiāng zú)
東 鄉族是十四世紀后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 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見新月 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dòng zú)
侗 族來源于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后,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F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 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斗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dú lóng zú)
獨 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據本民族的愿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于原始公社的解體階 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 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é luó sī zú)
俄 羅斯族是從18世紀后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稱俄羅斯 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 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據 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后,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 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 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后,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 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基諾族 (jī nuò zú)
基 諾族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Z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 民族?;Z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 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0、京族 (jīng zú)
京 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 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愿,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 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筑物。
31、景頗族 (jǐng pō zú)
景 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 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后舉行,為期2—3天。 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并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后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32、柯爾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柯 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聽柨俗巫宥鄶稻幼≡谛陆喜靠俗卫仗K柯爾克孜 自治州??聽柨俗巫逡荒曛凶畲蟮墓澣帐侵Z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 于漢族的春節。
33、拉祜族 (lā hù zú)
拉 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匯,“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 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 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谷豐登。
34、黎族 (lí zú)
黎 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 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 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個傳說。
35、珞巴族 (luò bā zú)
珞 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 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 還保留有“氏族**”的古老習慣。早印占區,也有許多珞巴族同胞。
36、滿族 (mǎn zú)
滿 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于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 祖先,后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后,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 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
毛 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 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 夏至后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8、仫佬族 (mù lǎo zú)
仫 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 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豐收。
39、普米族 (pǔ mǐ zú)
普 米族的族源屬于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 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 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0、羌族 (qiāng zú)
羌 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 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愿,焚柏香 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1、撒拉族 (sā lā zú)
撒 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 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 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42、畬族 (shē zú)
畬 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里的客戶,傳說畬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 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畬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 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43、水族 (shuǐ zú)
水 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 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為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 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44、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
塔 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征,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余分布 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 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
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45、塔塔爾族 (tǎ tǎ ěr zú)
塔 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 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 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46、土家族 (tǔ jiā zú)
土 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ìF在屬于重慶市)。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 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 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
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47、仡佬族 (gē lǎo zú)
主 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余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于云南 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 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48、土族 (tǔ zú)
土 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余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 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于養羊。“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 祭祀活動,并備有節日食品。
49、佤族 (wǎ zú)
佤 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 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鉆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 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維吾爾族 (wéi wú ěr zú)
“維 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 融合了漢人以及后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于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 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
。前兩個源于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51、烏孜別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
烏 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 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圣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 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52、錫伯族 (xī bó zú)
錫 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 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
特色的傳統節日。
53、瑤族 (yáo zú)
瑤 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幾迦俗苑Q“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 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統稱為瑤族?,幾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 王節、趕鳥節。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54、裕固族 (yù gù zú)
裕 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余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 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發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裕固 人家的小孩長到3歲時才第一次剃發,屆時要舉行較為隆
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55、彝族 (yí zú)
彝 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后,以“彝”作為統 一的民族名稱。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 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56、漢族 (hàn zú)
漢 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云:“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于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 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人口約為13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國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布。
分享更多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知識
中華民族文化網 http://www.56china.com
民族元素網上商城http://www.sinofolk.com
(歡迎關注民族文化網 希望有更多熱愛民族文化共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傳播媒體平臺,面向全國有獎征集優秀稿件,聯系電話或微信交流 18001299866)
關注民族文化公眾微信號:cn_56china |
關注多彩民族風公眾微信:china_56china |
上一篇: 黎族陶藝:活化石重獲新生
下一篇: 收集56少數民族美女圖-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