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制陶過程由挖陶、和泥、制坯等12個步驟組成
黎族制陶過程由挖陶、和泥、制坯等12個步驟組成
作為中國最南端的熱帶島嶼,海南省擁有著極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黎族文明。這里的民俗文化極具地方特色,在昌化江畔,一些黎族村莊的婦女至今仍保留著世代傳承被考古界稱為制陶史上“活化石”的古老制陶工藝,而現代的黎族人,已經靠“活化石”開拓出獨有的“黎陶”市場。
傳承千年的民族技藝
作為海南島最早的移民和開發者,黎族人民登上這塊島嶼后,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制陶術便是其中之一。德國人類學家史圖博在《海南島的黎族》中,對黎族人的陶器進行了特別的描述:用不透明的灰黑色粘土來制造簡單的陶器,比如酒甕、壺、砂鍋、盤子等。
在陶器的制作工藝上,當中原地區已經全面使用窯燒的方法燒制陶器時,海南島的黎族人民仍然使用露天堆燒的方法燒制陶器。這種手制、篝火焙燒的原始制陶方法,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一件件造型古樸、色彩單純的土陶,忠實記錄著黎族的生活習俗及制陶史,現在的黎族陶器有陶釜、陶罐、陶碗、陶甑、陶盆以及大型的蒸酒器等。
在黎族,制陶是婦女的“專利”,制陶術也只能傳給女性,黎族有著“女制陶男莫近”的習俗。黎族婦女首先選取粘性泥土,放在陽光下曬干,接著將曬干后的泥土舂碎,用水調勻拌成泥團,然后將泥團鋪成薄餅狀做器底,用螺殼和小木拍等工具,將陶坯做成各種生活用具,制作好的陶坯置曬6至8天完全晾干后,才擇日燒陶。
按黎族傳統習俗,點火燒陶之前,要由年長的和有技術的婦女祈禱和趕“鬼”。當木柴燒成炭時,婦女們從四面八方把一堆堆干稻草扔向正燃燒的陶器上面,加助火力。稻草燒完后,在陶器上形成厚厚的火灰。燒制過程一般持續兩個小時,之后便可從火堆里慢慢挑出燒好的陶器了。為了增加陶器的堅硬度,黎族婦女用特有的植物汁液淋在剛出火的陶器上,起到加固作用,淬火后的陶器即制作成功。
如此傳承久遠的黎族制陶術,在和現代文明的交錯融合中,卻已顯出疲態及潰退態勢,土陶器早已敵不住鋁制和鐵制器皿的沖擊,開始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與此同時,許多黎族少女也正在疏遠傳統制陶術。2006年6月,海南省的黎族手工藝制陶技藝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手藝就有“金山”
現在,為了保護這一文化遺產,海南省三亞市不僅建立了黎陶文化村,還成立了原始制陶技藝傳習所,既為當地旅游開發了新亮點,又讓這項“遺產”得以傳承。
黎族的制陶技藝不僅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保護,年輕一輩也逐漸看到了其中的商機,自發向傳承人學習制陶,讓手藝變成經濟效益。
符秋連就在三亞市的制陶技藝傳習所工作,她說:“我看好我們的黎陶,黎陶是純手工的,最符合現代人養生的理念。技術只有村里的老人掌握,別人很難復制。這是一座祖先們傳下來的‘金山’。”
符秋連和村民們一起制作的黎陶不僅出售給周邊村落的村民,也漸漸地引來新興市場的關注,越來越多的賓館飯店、文化企業都來購買。
“在陶器表面加上一些具有黎族特色的裝飾圖案,比如黎族圖騰大力神、動物或花草,這種傳統的東西很受歡迎。現在我們主要做一些傳統的圖案,下一步要出去考察市場,通過一些改良來滿足市場需求,注冊我們自己的商標。以后還要依托附近海南的旅游資源,做大黎陶產業。” 制陶技藝傳習所負責人符日斌信心滿滿地規劃著黎陶的未來。
古樸黎陶穿上現代外衣
現在,幾乎每年海南大學藝術學院的學生們都會來到黎族傳統村落,跟這里的阿婆學習制陶。
馬秋月,一個在國外學習陶瓷專業的研究生,畢業之后被黎陶吸引,來到三亞開了一家樂陶苑,她想把黎陶文化和現代陶藝結合起來。“我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黎族不僅有黎錦,還有黎陶。”
在馬秋月看來,黎陶除了原始的生活用具這一作用,還有著很高的觀賞價值。“作為現代制陶人,我帶著自己對黎陶與黎族文化的理解,越來越想把傳統黎族文化的語言與現代陶藝結合起來,通過推廣,讓黎族的語言通過現代化的黎陶融入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我開辦樂陶苑的初衷。”
在樂陶苑里,手工制作的精美陶器擺滿了工廠,無論從做工還是外形上均更加精致。不僅如此,廠房里還有不少拉坯機,這種現代的制陶工具,是傳統黎陶制作工藝中所沒有的。
在樂陶苑的廠房內,擺放著一塊“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學生實踐基地”的牌子,馬秋月希望,通過學生們的加入,幫助黎陶文化更加廣泛地傳播和發揚。“我們這里還即將成為三亞學院相關專業學生的實踐基地。”
馬秋月還請來韓國的陶瓷專家一同交流,希望黎陶能夠與世界上其他陶藝產生互動。目前,她正在策劃一場陶藝展,將邀請更多國家的專家到樂陶苑,讓古樸的黎陶穿上現代的外衣,讓更多的人知道黎陶、愛上黎陶。
上一篇: 南充:閬中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下一篇: 收集56少數民族美女圖-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