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購物 交友 相冊 論壇 日志 Einglish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民族新聞人物

范泓: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總有報世救國心態

2013-09-21 11:31:54 作者:陽化杰 來源: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范泓: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總有報世救國心態

2002年9月4日,臺灣“雷震案”發生整整42年后,得以平反。2004年,南京學者范泓寫出了海峽兩岸第一本雷震傳記。此后9年間,他在原版基礎上增補、修訂,今年4月出版《雷震傳—民主在風雨中前行》。</p>

留學歸來,火速上升</strong>

雷震祖籍河南,1897年出生于浙江長興縣,19歲考取京都帝國大學。留學期間,雷震在戴季陶和張繼的介紹下,加入中華革命黨(國民黨)。</p>

1926年,“北伐戰爭”打響,年屆三十的雷震留學歸國,在戴季陶的舉薦下很快進入國民政府,先后擔任法制局編審、編譯局編撰、教育部總務司司長等職。</p>

1938年7月,第一屆國民參政會第一次會議在武漢召開,汪精衛為參議會議長,雷震為議事組主任。1940年,國民參政會成立憲政期成會,雷震出任秘書長。</p>

對于雷震的火速上升,范泓認為,除了雷震本人的政治才干,戴季陶、王世杰等人的提攜和蔣介石的信任外,雷震恰好趕上了當時中國政治的需要。</p>

八年抗戰結束后,國內要求和平建國的呼聲高漲。從1945年重慶談判到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再到后來的“制憲國民大會”,雷震始終是穿梭于各黨派之間進行游說協調的關鍵人物。雷震為人豪爽真誠、責任心強、交際能力出色,交友廣泛。</p>

與蔣介石的“蜜月期”</strong>

1949年3月,胡適、雷震、王世杰、杭立武、傅斯年等人在上海聚會,商議辦份刊物,宣傳自由與民主,“以挽救人心”??锩窒岛m所取。</p>

10月22日,自大陸抵臺第二天,雷震便全身心投入創刊工作,短短一個月后,11月20日,該刊的創刊號正式出版,當天下午便有人上門訂購。</p>

胡適雖掛名發行人,但此時身在美國,發行人的責任實際上由社長雷震代行,第一任總編輯為毛子水,副總編輯為王聿修,聶華苓為行政編輯,發行部經理為馬之骕。</p>

此時,雷震被蔣介石聘為“國策顧問”,所辦這份刊物自然得到了國民黨高層的鼓勵和資助,創刊不久,就有軍方訂戶。此為雷震到臺灣后與蔣介石的“蜜月期”。</p>

1951年6月,刊物發表社論《政府不可誘民入罪》,評論政府采行金融投機做法可能導致執行人員借機敲詐,第一次與情治部門發生言論沖突。10月,雜志發表社論認為言論自由是天賦人權,并討論輿論與民主政治的關系;繼而又對“黨化教育”“青年救國團”等問題提出批評,導致政治部下令禁止閱讀此刊物。</p>

1953年,“總統府”下令解除雷震“國策顧問”一職;次年5月,這份刊物又刊發讀者來信,對黨化教育嚴重干擾校內正常教育提出質疑,并指出“青年救國團”系非法組織。蔣介石震怒,下令注銷雷震黨籍。</p>

“祝壽專號”加印13版</strong>

1956年10月31日,蔣介石七十大壽,已觸怒蔣介石的該刊物又推出轟動一時的“祝壽專號”,刊發胡適、雷震、徐復觀、毛子水、王世杰、陶百川等學者文章,為“自由派人士向蔣介石建言之總計,言人所不敢言者”。</p>

專號大為暢銷,加印13版,引來黨、團、軍刊物集體圍攻。遭全面打壓后,雷震與國民黨徹底決裂,提出希望促進在野黨之間的團結,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一個反對黨。</p>

1957年4月至1960年5月,該刊又連續刊發20余篇文章,其中《反對黨!反對黨!反對黨!》一文,成為推動反對黨成立的理論支點。</p>

1960年,雷震等人密擬《中國民主黨創立宣言草案(稿)》,宣布將在9月底成立新黨。9月4日,國民黨先發制人,將雷震、傅正、馬之骕、劉子英抓捕,震驚海內外的“雷震案”爆發。10月8日,當局以“知匪不報、為匪宣傳”兩項罪名,判處雷震有期徒刑十年。1970年9月4日,73歲的雷震出獄。1979年3月7日,雷震病逝。2002年9月,臺灣當局公開為雷震平反,并出版《雷震案史料匯編》兩冊。</p>

“歷史研究一定要‘去文學化’”</strong>

時代周報:你做過記者,為何后來轉向歷史寫作?</p>

范泓:我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報社工作,至今工作關系還在報社。多年做記者對研究歷史有一定幫助,就是“去文學化”。記者要求新聞的真實性,歷史研究更是強調“真實性”,即還原那些曾經被遮蔽或扭曲的真相。</p>

時代周報:為何對1949年遷臺的知識分子感興趣?

范泓:1949年對中國知識分子來說,是一個政治分水嶺。我做當年“從政學人”的研究,是想了解一下,特定年代里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后的真實狀況,是不是就變成了政府的尾巴?本來是具有獨立立場的知識分子,在龐大的權力機器里面是否就被吞噬或消解了?或者,是否被擺錯了地方?比如翁文灝,他原本是個地質學家,后來讓他做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這顯然是有問題的,他沒有這個才能—當然,胡適也未必能勝任。王云五,管理商務印書館十分出色,1948年幣制改革時出任“財政部長”,就惹來金圓券風潮??箲鹎昂螅S多人是在學術上有了成就之后才進入權力系統的。王世杰是著名法學家、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翁文灝是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蔣廷黻是留美的,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陶希圣是北大著名教授,創辦過《食貨》雜志……這些人如果不從政,仍在校園內,是不是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有報世救國的心態,總覺得應該進入權力圈為國家做些什么,問題是進去之后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還是阻礙了進步?知識分子如何處理知識與權力之間的關系,這就是我關注當年從政學人的初衷。</p>

時代周報:戰后臺灣自由主義傳統似未斷過,兩岸知識分子是否存在整體差異?</p>

范泓:我一直認為威權時代尚有空間,否則雷震主持的那份半月刊不可能存活近11年。戰后臺灣“自由主義”漸次興起,是20世紀上半葉自由主義思潮的延續和發展,以雷震為中心的那一批人都是從大陸過去的,胡適是他們的精神導師,雷震則是火車頭式的人物。70年代的“黨外運動”從該半月刊汲取了不少思想資源,他們透過參與地方選舉和辦政論刊物,不斷推進臺灣民主運動的發展。盡管身處威權政治,但憲政的大框架一直存在,可以獨立參選,可以辦刊。</p>

時代周報:如何評價雷震的歷史地位?</p>

范泓:兩個方面:一是對言論的負責,即針對國民黨在50年代施政弊病叢生提出批評和建言,直率抒陳所見,即“議政者”的角色;二是對反對黨的落實,突破了自由主義“皆以思想上的啟蒙為志業”的這一舊轍,即“參政者”的角色,概言之,就是從“坐而言”到了“起而行”。</p>

雷震和以他為靈魂的這份刊物對臺灣社會轉型的影響,臺灣學者錢永祥有過論述,直至上世紀80年代,臺灣所有重要的政治議題都是根據那份刊物的言論來闡述或界定的,臺灣新一代不見得都讀過該刊,但所使用的語文、基本概念和陳述方式,都是從這份刊物出來的。</p>

戰后的臺灣,經過清黨、掃紅、二二八事件等,本土政治精英力量日漸式微,所以戰后的臺灣自由主義是從大陸移植過去的。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價值譜系,即從《努力周刊》《新月》《獨立評論》到《觀察》再到雷震住持的刊物,是一條線下來的。雷震被捕后,該刊物被迫???,新黨胎死腹中,整個60年代出現了冰封期或沉寂期,雖有零星抗爭,但實際影響不大,到70年代,島內外形勢發生變化,尤其是國際上的一系列事件引發了臺灣社會的巨大失落,從而導致各種社會運動包括黨外運動的興起—但已不是當年大陸那幫人了,臺灣的本土精英開始崛起。</p>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復制地址給QQ/MSN好友]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觀注:熱點圖片
精彩推薦
安全聯盟站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