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都拉:從馬術教練到布魯傳承人
2013-08-24 11:34:17 作者:賽男 來源:內蒙古日報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人物小傳】<br />
滿都拉,蒙古族。1942年出生在通遼市庫倫旗白彥花鎮瑪拉沁村,是全國民族體育模范工作者,內蒙古民族體育協會秘書長,“中國馬王”扎那的教練,他帶領內蒙古賽馬隊,在國內各項大賽中,取得了好成績。滿都拉還是內蒙古非物質遺產布魯傳承人,內蒙古那達慕民運會標準比賽布魯的研發創始人。<br />
他,是五次參加全國民族運動會的“元老”級人物,也是草原牧民心中的“伯樂”。他,曾是“中國馬王”扎那的教練,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布魯的唯一傳承人,他就是滿都拉。<br />
15日,在內蒙古體委后院的家中,72歲的滿都拉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身材高大,精神矍鑠的滿都拉有著與其年齡不相稱的記憶力和敏銳的思維。令人驚奇的是古稀之年的滿都拉可以隨口說出30多年前任何一次運動會取得冠軍的賽馬名字和成績。<br />
為了運動員們取得好成績,滿都拉把庫倫老家的房子改造成了運動員們的馬棚、宿舍和食堂。<br />
“鐵人”滿都拉<br />
熟悉滿都拉的人都知道,幾十年來他從不休假。每次帶領運動員去參加比賽,他既是領隊、教練又是炊事員和保姆。<br />
滿都拉開始主持庫倫旗體委工作時,當地還沒有一處規范的體育活動場地。1990年從庫倫鎮團結隊征用125畝(83250平方米)土地,開始籌建體育場。滿都拉積極籌措資金,在多方支持下,體育場于1993年破土動工,建成辦公室、觀禮臺、兩個訓練房、田徑場、各種球場和賽馬場等多功能一體化的全盟一流的體育活動中心,未動用旗財政一分財力,填補庫倫旗體育史上沒有比賽場地的空白。滿都拉說:“我所取得的一切都離不開自治區和通遼市領導們的支持和科爾沁家鄉父老的鼓勵,因為有了他們,我才能從一名普通的體育老師走到今天。”
曾在庫倫旗第一中學執教的滿都拉在其主持庫倫旗體委工作時,經常把家庭困難的學生和運動員帶到家里改善伙食。一次在訓練場上,一只標槍突然飛過來刺中滿都拉的左肩,導致粉碎性骨折,他只到醫院簡單包扎后打上一針止痛藥就跑回去繼續訓練運動員,眼含淚水的運動員們出色地完成了當天的訓練任務。從那以后,“鐵人”便成了滿都拉的雅號。每當賽馬比賽的前夕,為了不影響訓練和比賽,滿都拉和愛人甚至把自家后院的百余棵成才的樹全部伐掉,把準備參加比賽的馬匹放在自己家喂養,運動員的食宿也安排在家,被褥不夠用,他還把兒子結婚時用的新被褥抱出來給運動員使用。<br />
滿都拉當年的學生陳靜萍向記者介紹說:“滿都拉老師當年抽調到通遼執教時,對學生既愛護又嚴格要求,為了教學他常常幾個月不回家,讓我們非常感動。”記者了解到:當年在滿都拉的言傳身教下,培養出一批像馬青龍、孫甲東、陳靜萍、薛淑媛、高大光、青格勒和包秀蘭等這樣優秀的體育人才。其中,在1972年舉辦的全省中學生運動會上,陳靜萍還取得了女子鉛球、鐵餅兩項冠軍的佳績,其手榴彈投擲項目,在全國青少年比賽上亦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br />
陳靜萍這樣評價:“正是懷著對體育事業這種執著和忘我的精神,滿都拉老師從一名旗縣中學的美術教師成長為功臣教練。”
牧民運動員的“伯樂”
1963年,從通遼師范學校畢業后的滿都拉被分配到庫倫旗第一中學當美術老師,因為愛好體育,1965年被選入通遼市代表隊參加了全區第二屆運會,取得了集體第三的通遼歷史上的最好成績。從此,原本就熱愛體育的滿都拉步入了運動員的行列。<br />
草原上的孩子從小愛摔跤,內蒙古摔跤人才濟濟,一些極有潛質的普通牧民的孩子很難有機會出人頭地,全靠一批熱愛摔跤的體育工作者慧眼識珠,將他們帶出來,作為全國民族運動會元老,滿都拉就是其中的一位“伯樂”。滿都拉1980年任庫倫旗體委主任后,駕車行程萬余公里,走遍全旗15個蘇木(鄉)、64個嘎查(村),向3600多戶牧民集資50多萬元在旗里建起了體校訓練館。這是當地第一個正式的摔跤館。<br />
當年,6歲的蒙古族小姑娘蘇伊拉其木格找到滿都拉,說要學摔跤,滿都拉收下了這個有志氣的學生,并親自給她當陪練。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蘇伊拉其木格成為蒙古族第一代專業女摔跤手,并獲得過10多次內蒙古和全國冠軍。在他的帶領下,庫倫旗的選手多次在全盟、全區的比賽中奪得冠軍,并在全國的摔跤比賽中屢有建樹。在第五屆民族運動會上,滿都拉被評為民族體育模范工作者。當年滿都拉已經從體校校長的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他仍然離不開自己的學生。“一些優秀運動員被內蒙古隊、國家隊挑走,留下一些熱愛摔跤的普通牧民,我還要帶著他們參加各種比賽,讓更多的人喜歡民族式摔跤”。<br />
滿都拉始終把青少年的選材、培養、輸送作為工作重點,由他輸送的優秀體育人才在全區、全國乃至國際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其中榮獲第一名的有22人次,獲得第二、三名的有48人次。<br />
培養出“中國馬王”
滿都拉任通遼市庫倫旗體委主任時,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運動員。蒙古族騎手扎那在滿都拉的精心培養下,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中國馬王”稱號的牧民騎手。<br />
出生在通遼市科左后旗浩坦蘇木寶力特根嘎查的扎那在兒時的一次意外中致使身體殘疾。但自身缺陷并沒有阻止他熱愛騎術,滿都拉看到了扎那的志氣和潛力,他開創性地將扎那的身體缺陷變為有利條件,因人而異制定出獨特的訓練方案,開了殘疾人參加馬術比賽的先河。<br />
滿都拉在賽馬場上一站就是一整天,曬得手臉脫皮是常有的事。由于每天站在太陽下暴曬,兒女們也常拿父親“開涮”,笑稱父親是非洲人。扎那果然不負眾望,先后參加過全國、自治區的賽馬比賽數十次,成績優異。1991年8月,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獲速度賽馬3000米、5000米兩枚金牌。創造了速度賽馬的世界紀錄。1992年4月,在廣州舉行的“中國馬王杯”邀請賽上,扎那榮登“中國馬王”的寶座。同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康熙杯”邀請賽上,捧回“康熙杯”。1995年11月,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在滿都拉帶領下,團隊取得了速度賽馬5塊金牌,走馬3塊金牌的好成績。扎那榮獲速度賽馬1000米金牌。</p>
滿都拉(左一)歷經30年的時間走遍全國各地,找尋著標準布魯的制作材料。</font>
歷經失敗研發出新型布魯<br />
滿都拉介紹:“布魯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興安盟、赤峰市、呼倫貝爾市、吉林省前郭縣、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等東北地區最為流行。通遼市庫倫旗是蒙古族傳統布魯的故鄉,庫倫旗三家子鎮達林寶力格村是布魯的發祥地。但由于各地區制作布魯所用材料的材質、工藝、造型、重量等均不統一,叫法各有差異。隨著社會的發展,蒙古族祖先們留給我們的這一寶貴遺產———布魯的生存空間日趨萎縮,甚至存在失傳的危險。”談起布魯,滿都拉更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br />
滿都拉研發新型規范化布魯也曾歷經了無數的失敗和坎坷。開始,他選用榆木和柞木作為布魯的材料,但仔細研究后發現,樹木因生長地不同,木材的密度也略有不同,無法達到重量的統一;后來選用塑材作布魯材料,雖然重量相同,但受氣溫影響較大,暑天易變軟,運行軌跡會發生誤差,冬季卻變硬易碎,只好放棄。當時對研發布魯近乎癡迷的滿都拉甚至從沈陽市滑翔機廠請來技師,想以玻璃鋼為材料做布魯。因磨具制作每個布魯的重量會有不同差異,且玻璃鋼成型后幾乎無法增加或減輕重量,因此又宣告失敗。<br />
經無數次的修改和試驗,克服種種困難,最后滿都拉發現,用多用層膠合板制成的布魯從出手角度、空中飛行軌跡、穩定性和旋轉速度以及第二階段飛越上升與落地等技術數據上均能達到標準。為使布魯不致失傳并把它納入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80年代末期開始,滿都拉從東北相關省市自治縣和各盟市、旗縣大量收集民間傳統布魯,并對傳統布魯進行改造。其一手研發的擲遠、投準兩種標準、規范化的新型現代布魯經自治區體育界知名專家學者的鑒定評審,獲準為內蒙古那達慕和全區民運會正式比賽器材。受到全區各族人民的廣泛喜愛和歡迎,現已成為各級各類體育盛會中一項不可缺少的競賽項目。<br />
滿都拉說:“以前蒙古族女子不投擲布魯,在我研發女子400克布魯以后,越來越多的女布魯選手也在賽場上一決高低。布魯在全民健身活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還是開發集特色經濟、旅游、工藝品、教育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蒙元文化的一項有潛力的資源。因此,發展和保護傳承布魯文化,對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豐富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非物質遺產的傳承者<br />
滿都拉告訴記者:“布魯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興安盟、赤峰市、呼倫貝爾、吉林省前郭縣、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等東北地區最為流行。通遼市庫倫旗是蒙古族傳統布魯的故鄉,庫倫旗三家子鎮達林寶力格村是布魯的發祥地。但由于各地區制作布魯所用材料的材質、工藝、造型、重量等均不統一,叫法各有差異。<br />
在滿都拉的不懈努力下,1985年經自治區體委批準,布魯已經成為內蒙古那達慕民運會正式比賽器材以及全國表演器材。2012年12月,滿都拉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布魯唯一傳承人。由他研發的擲遠、投準兩種標準、規范化的新型現代布魯獲得了外觀設計專利。<br />
將全部精力獻給自治區民族體育事業的滿都拉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女們。在他的4個兒女中,有3個都不約而同地從事了體育事業。長子白東升更是傳承了父親對布魯的癡迷,曾經獲得4屆全運會布魯冠軍的他現在是內蒙古蒙古族專科學校的一名教師,繼續著父親酷愛的布魯比賽教育。<br />
最初的愛好兇多的事業72歲的滿都拉記憶力特別好,他對收藏的每一件布魯都能說出來歷。滿都拉對傳統布魯進行著改良,在“飛馬”牌蒙古布魯的基礎上又研發出“瑪拉沁”牌布魯,他說,“瑪拉沁”漢語含義是“牧民”,布魯本身就來自于牧民。而且,自己的家鄉就叫瑪拉沁村。他還創造性的開發了女子布魯,并獲得了專利。<br />
現在想和滿都拉訂購布魯的人很多,但他卻一直堅持手工制作。他想讓更多的人掌握這門手藝,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工藝保住。滿都拉制作布魯的工廠在金川開發區,從家到工廠需要40分鐘的車程。工廠里的4個老伙計平均年齡都超過了60歲,滿都拉笑稱:“這是個老年人的天地!”滿都拉還有一個夢想,想讓布魯進入全國少數民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項目,今年1月份,滿都拉已經向有關部門提交了申請。未來,他還想建一個布魯展覽館,申請吉尼斯紀錄。如今,已經兩鬢斑白的滿都拉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馬,仍在為布魯納入全國民族運動會而執著地奔走著。<br />
采訪結束時,滿都拉對記者說:“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的心中也有一個小小的夢想,那就是讓布魯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讓布魯從內蒙古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布魯、認識布魯。我會為實現這一夢想做出不懈努力!”(記者賽男)
【小故事】<br />
布魯事業的“犧牲品”
滿都拉向記者回憶:“一次,我將新型布魯拿到實驗基地測試飛行時,我的小女兒白亞君在旁邊觀看,一個試擲的布魯飛過來擊中她的頭部,當時只有12歲的她當即昏倒在地不省人事,頭部大量出血,經醫院檢查診斷為嚴重的腦震蕩,頭部縫了11針。”
1989年秋天,為了改善運動員生活,體委從遼寧省盤錦市拉來的一車大米。此時,滿都拉正在為建設體育館項目籌集資金,去了科爾沁區。當時由于條件困難,運動員們都被滿都拉安排在自己家里吃住。滿都拉年僅13歲的女兒白亞君懂事地幫助大人們縫制麻袋,在咬斷線頭時意外發生了。正在感冒的白亞君一邊用牙咬斷線,一邊不經意地吸了一下鼻涕,結果縫衣針突然被她吸進了鼻子里。當時血流如注的白亞君被緊急送到醫院然而當地醫院無法取出針頭,轉院到遼寧阜新醫院只取出了一半針頭。后來滿都拉的愛人帶著孩子感到沈陽醫院動了第二次手術才將剩余的另一半針頭全部去了出來。孩子在醫院住了將近2個月。(賽男)
六顧“茅廬”和功臣馬
1988年秋天,滿都拉在一戶牧民家發現了一匹快馬,毛色棕紅,個頭不大,四肢矯健,因為沒有名字,大家叫它小紅馬。滿都拉看出來這是一匹難得的好馬,多次上門勸馬主人帶著小紅馬出山比賽,卻始終沒能勸動馬的主人。滿都拉并沒有放棄,在他第6次上門勸說時,小紅馬的主人看到滿都拉的誠意和執著,勉強答應了。結果不出所料,在經過滿都拉精心的培訓后,這匹名不見經傳的小馬在自治區第二屆民運會上一舉奪得了速度賽馬5000米和10000米兩項金牌,轟動一時。<br />
1990年6月,一匹叫做棗騮馬的賽馬到通遼市參加比賽,頭一天就獲得了2000米冠軍,并且打破了自治區紀錄,小騎手高興地用黃油雞蛋和清水犒勞棗騮馬。在第二天的5000米比賽場上,前兩圈棗騮馬不負眾望地始終沖在前面,到了第三圈開始跑肚,一下被落在了后面,棗騮馬堅持跑了幾十米就倒頭栽在了地上,大口喘氣,眼睛里充滿了絕望。滿都拉聽到消息后趕忙沖進場地,抱著棗騮馬的頭不停他呼喚它,看到棗騮馬瀕臨死亡,滿都拉竟然跑到場外把跟隨運動員的醫生拉到棗騮馬前,求他救救棗騮馬,現場所有人都哭了。棗騮馬死后,有人提議賣馬肉,有人提議把馬皮賣了,能賣不少錢。滿都拉都斷然拒絕了,他說這馬是功臣,值得厚葬。</p>
擲遠布魯今昔對比。<br />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