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剎千年迷蹤:大覺寺百年傳言驗明正身
2013-08-08 15:52:45 作者:編 來源:人民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寺廟中軸線最高點處院落矗立著白塔、龍王堂,一方清泉沉寂于此。對于此塔的來歷,一直被認定為清代著名禪師迦陵和尚的舍利塔,200多年來都沒有什么異議,然而細細查訪才發現迦陵和尚作為一代高僧在江西歸隱圓寂,也建有一塔,一南一北兩尊舍利塔究竟誰真誰假?<br />
在京西陽臺山麓幽靜的群山環抱中隱藏著一座千年古剎——大覺寺,這里屹立著一株清雍正年間種植的古玉蘭,是北京“古玉蘭之最”。我們來到了這個伴隨著花香的大覺寺,這里雖為廟宇,卻并無僧人,早在解放初大覺寺就不再焚香了。古木參天、清泉長流、殿塔樓閣、林木蔥郁,是京西難得的一處幽靜之所。<br />
大覺寺之美遠不止于景致,作為千年古剎的大覺寺古有帝王將相親臨,今亦成為文人墨客匯集之所,古寺不但留有名人詩詞、題字,還流傳著一個個故事與傳說,一代代博學之士來此探查淵源,撥開云霧得還歷史以真相。</p>
北京西山大覺寺(圖片來源:資料圖)</font>
御筆牌匾禪機無限
沿著中路寺廟主體建筑拾級而入。大覺寺內大雄寶殿是全寺中心,大殿面闊五間,梁、柱、枋、斗拱、門窗全是木結構,木色歷經風霜泛出了一層灰白。殿堂歇山琉璃瓦,檐下裝飾有斗拱,正中懸掛一塊滿目瘡痍的巨匾,上書“無去來處”,字跡雖滄桑卻剛勁有力,向人們展示著它坎坷的境遇。盡管是乾隆皇帝御筆,但也敵不過風雨的侵襲。<br />
相傳軍閥混戰時期,曾有敗兵逃到此處避難,看到大雄寶殿檐下“無去來處”四個大字心里就犯了嘀咕,誤解其意,認為“無去來處”是上天在冥冥當中暗示他們沒有了去處,十分憤懣和恐慌,一氣之下將匾上四個字刮了下來。其實“無去來處”的真正佛學含義為“無所謂從哪里來,也無所謂到哪里去”,寓意佛祖和佛法無時無處不在。如今我們所見的匾額是后人的復制品,為了彌補歷史遺憾,專家在乾隆的眾多御筆作品中找到了無、去、來、處四個字整合了起來。<br />
大雄寶殿正中有一石砌須彌座,座上供奉木質漆金三世佛像,背后帶有木雕的背光。大殿正上方的盤龍藻井顯示出皇家寺廟的威嚴。殿內懸掛著兩塊牌匾,一為“妙悟三乘”,一為“法鏡常圓”,均為慈禧太后的手筆。<br />
從大雄寶殿順石階而上是寺院第三進院落。此處為無量壽佛殿,大殿坐落在一高大臺基之上,前面帶有月臺,周圍繞以漢白玉石欄。大殿面闊五間,灰筒瓦,歇山頂,門窗菱花全部為古錢式。無量壽佛殿前一棵大樹震撼眼眸,只見樹冠遮住了大半個院落,樹身三五個人也摟不過來,身高數丈,還需仰視。原來這就是大覺寺的八絕之一千年銀杏樹。樹圍8.4米,需6人才能合抱,人稱“白果王”。這棵歲數已達千歲的古銀杏樹,受到了歷代文人騷客和王公貴族的贊美,乾隆皇帝就曾為它題詩:“古柯不計數人圍,葉茂孫枝綠蔭肥。世外滄桑閱如幻,開山大定記依稀。”
過了無量壽佛殿是第四個院落。正殿是大悲壇。這大悲壇是寺內的一座雙層建筑,面闊五間,原為寺院的藏經之所。大殿的正門上方有一塊匾,匾上清醇親王敬書“最上法門”四字, 意指佛法最高境界。大覺寺里面帝王將相的御筆親書舉目皆是,遙想千年古剎當年之風光無限,感嘆世事變遷反倒還了它一份清凈。
迦陵禪師的舍利塔(圖片來源:資料圖)
百年傳言驗明正身
拾級而上,寺廟中軸線最高點處院落矗立著白塔、龍王堂,一方清泉沉寂于此。這里醒目的寶塔形似北海白塔,塔旁有一松一柏將其環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松柏抱塔”。對于此塔的來歷,一直被認定為清代著名禪師迦陵和尚的舍利塔,200多年來都沒有什么異議,然而細細查訪才發現迦陵和尚作為一代高僧在江西歸隱圓寂,也建有一塔,一南一北兩尊舍利塔究竟誰真誰假?<br />
關于這位迦陵和尚還有段傳說:乾隆皇帝當年曾在這里剃度,有一次坐禪時入夢笑出了聲音,當時負責寺內燒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認“仙闕少緣分,凡塵屬寡人”,爾后悄悄回宮。寺內僧人都為迦陵捏把汗,但乾隆皇帝走后,非但沒有懲罰他,還特派貼身太監來拜見迦陵。迦陵和尚不但當了寺院住持,死后還有乾隆為他專修了舍利塔。傳說終歸只是傳說,其實,迦陵禪師1723年圓寂于江西廬山歸宗寺,當時乾隆不滿13歲,反倒是他父親雍正與迦陵禪師有著十多年的情意。<br />
迦陵禪師緣何安葬在了北京?大覺寺為迦陵禪師而建塔是真的嗎?不禁讓人質疑。據《廬山歸宗寺志》記載:“國師塔在寺右里許,即古靈溪觀地,塔惟衣缽,真身遷北京西山大覺寺矣,塔左有御碑亭。”原來,雍正四年迦陵禪師圓寂后曾被葬于江西廬山歸宗寺,后奉雍正之命于雍正六年十月將其靈骨遷移至京西大覺寺,塔銘曰“國師圓通妙智大覺禪師傳臨濟正宗三十四世迦陵音和尚塔”。在靈骨被遷之后,廬山歸宗寺弟子們又為迦陵禪師建造衣缽塔以當勝跡,并于同年十二月,得到雍正皇帝褒賜的碑文,追贈迦陵性音和尚為“國師謚圓通妙智大覺禪師”,并于迦陵衣缽塔旁立碑石以示恩寵綿延。所以,江西廬山歸宗寺國師塔實為迦陵禪師衣缽塔,而迦陵禪師真身舍利塔應在北京西山大覺寺塔院內。<br />
盡管迦陵和尚舍利塔確定在大覺寺,但是不是眼前這個白塔呢?我們從工作人員那里得到了答案。“大覺寺塔院是在寺南約1.5公里處的一座寺廟附屬建筑群,是清代大覺寺內僧人圓寂之后靈骨安葬之所。上個世紀70年代塔院遭到破壞,迦陵禪師的舍利塔塔身已不復存在,目前遺址只能看到塔基部分。”工作人員表示。<br />
推翻“大覺寺白塔即迦陵和尚舍利塔”這一論斷后,靜下心來仔細欣賞一下這座白塔。塔為典型的藏傳覆缽式白塔,磚石結構,分為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部分。塔高約15米,下有八角須彌座,中部是圓形塔肚,上方是細長的相輪,頂上飾有寶蓋。塔座為八角形,正面朝東,上枋和下枋雕刻仰俯蓮花,四周由祥龍、葵花、牡丹、蓮花、西番蓮等圖案磚雕構成。塔身上寬下窄,正面有焰光式塔門。塔身上面的相輪共有十三層。最上面是華蓋,金屬華蓋上雕刻有一圈“佛”字,共16個,華蓋下還懸有風鈴8個。塔旁松柏據古樹專家估測,已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樹齡。古樹的樹齡、白塔的形制、塔身的紋飾,以及大覺寺殿堂內供奉的多尊具有明代早期藏傳佛教特色的佛造像,似乎都在印證著這座白塔的身世。如今,專家推斷這應是一座建于元代末期或明代早期的“佛塔”。所謂佛塔,是為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而非某個僧人的真身舍利塔。另據大覺寺現藏清代道光八年(1828)文札記載,當時寺院住持真覺和尚向宛平縣衙稟報大覺寺內各處建筑等滲漏、坍塌、損壞的情況,其中提到“佛塔一座,不齊。龍潭欄桿鼓閃,龍王堂瓦片脫截……”那時即把大覺寺白塔稱之為“佛塔”。至于該白塔確切的建塔年代,恐怕只能有待于求證到更明確的文字史料,或者對于該塔進行考古性發掘后而得出的結論了。<br />
下山經南配院四宜堂,院內的白玉蘭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是清代迦陵禪師親手種植。這株聞名京城的玉蘭樹是人們競相觀賞的佳物,從清代的愛新覺羅·奕繪、顧太清夫婦、納蘭容若、愛新覺羅·溥儒,到現當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朱自清、冰心、俞平伯、張伯駒、季羨林等都曾在此駐足。走出大覺寺,感受到千年古剎聞名之緣由,不僅有古樹、名花、泉水,更有那陶冶性情、沉寂悠然的修心之功。<br />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