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族美食--竹筒飯
竹筒飯又名香竹飯,是用新鮮竹筒裝著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飯食,多于山區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用米配肉類為原料,放進新鮮的竹筒中,加適量水再用香蕉葉將竹筒口堵嚴,炭火中綠竹烤焦即可。
竹筒飯,用山蘭稻(一種旱稻)沖的“香米”并配肉類為原料,放進新鮮的粉竹或山竹鋸成的竹筒中,加適量的水,再用香蕉葉將竹筒口堵嚴,炭火中綠竹烤焦即可。竹筒飯的煮法頗具有野炊特點,即砍下一節竹筒 ,裝進適量的山蘭米和水,放在火堆中烤熟,當竹筒表層燒焦時,飯就熟了。劈開竹筒,米飯被竹膜所包,香軟可口,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飯之芬芳。用餐時破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香飯”。如果把豬瘦肉混以香糯米和適量鹽巴放進竹筒烤成香糯飯,異香撲鼻,是招待貴賓的珍貴美食品。
云南邊疆不但竹子種類繁多,民族竹文化也極為豐富,竹子的利用與各民族的生產、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不同民族有著對竹子利用的不同方式,如傣族人民利用竹子幼稈燒制的竹筒飯,不但香味可口,還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傣家竹筒飯是具有深厚文 化底蘊的綠色食品和生態食品,竹筒飯,又名香竹飯 ,做法簡單易行。竹筒飯是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景頗族等眾多民族經常做的一種風味飯食,有普通竹筒飯和香竹糯米飯兩種。傣族喜歡吃香竹糯米飯,其他民族喜歡吃普通竹筒飯。做竹筒飯,先準備好新鮮的香竹竹筒,然后把泡好的米裝入竹筒內,加入適量的水,用鮮葉子把口塞緊,然后放在火上燒烤
竹筒飯是傣族食品,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綠色食品和生態食品,又是一種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大米做飯的方法是或燜或蒸,但在云南邊疆傣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中還流行著一種用竹筒燒飯的特殊方法。
竹筒飯,分為普通竹筒飯、香竹糯米飯兩種。
普通的竹筒飯,哈尼、拉枯、布朗、基諾族群眾都常煮食。人們上山勞動或外出狩獵時,常砍下一節鮮竹將米裝進其中,加上適量泉水,放在火塘上燒煮。待米飯煮熟后,將竹筒帶飯砍成兩半,或四半,各端一半食用。那竹節不僅代替了鍋,也代替了碗。煮得好的竹筒飯,米飯軟而適口,還帶有一股特殊的香氣,別具一番風味。
香竹糯米飯,傣語稱為“考瀾”,又稱為埋考瀾,即糯米香竹煮制。用以煮飯的糯米香竹,應是幼嫩之竹。這種竹子一般只有酒杯般粗,竹節約長40余公分。其外包裹著一層雪白的糯米香竹竹瓤,用手握而不會粘手,可隨意分段食用。
用糯米香竹煮制的糯米飯,方便攜帶,在10小時內不會變硬返生,可熱吃亦可冷吃,米飯香軟可口,融糯米香、青竹香于一體。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
發展
發展
如今的武義郭洞是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村,每天的游客絡繹不絕,有的為了看那好山好水,有的為了尋味歷史的芳香,有的為了吃一吃那正宗的竹筒飯。
民族文化生態食品竹筒飯受到市場青睞。利用香糯竹燒制竹筒飯的傳統來自這些少數民族的先民,他們具有守獵的習慣。為了簡便,上山打獵不帶鍋灶炊具,只帶米即可。 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深山密林到處都是野生香竹。做飯時就地取材,砍下竹筒,將泡好的米裝入其內,并加入適量的水,用鮮葉子將筒口塞緊,放在火上燒烤,當竹筒表層燒焦后,筒內米飯即熟。食用時用刀或手將竹皮剝開,米飯被竹膜包裹,米粒香軟可口,清香撲鼻,堪稱一絕。同時,遍地的野菜采來也可用竹筒燒出美味鮮湯。
香糯竹(Cephalostachyum pergracile)是唯一的一種最好的用來燒制竹筒飯的竹子,是云南特有的珍貴稀有竹種。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有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別是人體必需的各種氨基酸含量豐富,具有特殊的天然香味;特有的香竹黃酮更具有抗衰老、美容養 顏等自然保健功效。其雙層內膜將香米飯緊緊包住,特別方便食用。傣族用來煮飯和泡茶的竹子是禾本科的香糯竹,它莖粗約5厘米,竹節細長,壁內有一層香氣撲鼻的竹膜。用竹筒煮飯時,先將香糯竹按節砍下,并保留一個節做竹筒底,把事先洗凈并浸泡過七八個小時的糯米或紫糯米放入竹筒中,倒入一些清水,用芭蕉葉或竹葉塞緊竹筒口,把竹筒架起來在火上燒烤,當竹筒里的水分干以后,再放平用文火翻來覆去地慢慢烘烤,不久飯就可煮熟了。吃這樣的竹筒飯又頗有些講究,要先用刀刮去竹筒表面被燒黑的外皮,再用刀背輕輕地反復敲打竹筒,使竹皮與里面的糯米飯徹底脫離,然后用刀在竹筒口劃幾道小縫,并逐片剝去竹皮,這樣就可以吃到一條由竹壁膜包裹著的糯米飯了。這樣的糯米飯,新鮮干凈,柔軟味美,且香糯竹的清香與糯米的芳香融為一體,真是香氣襲人,噴香可口,實在是令人垂涎三尺,但這卻很難有機會享用,因為它往往只是傣家人招待貴客的美味佳肴。竹筒泡茶又略有些不同,開始是一樣的先將香糯竹按節砍下,并保留一個節做竹筒底,然后把茶葉放進竹筒中用文火慢慢地烘烤,當竹筒中冒出香味時,用滾燙的開水沖進去,最后將茶水倒出來。這樣的茶水,湯色黃綠,清澈明亮,香氣四溢,細細品之,苦中返甜,回味無窮,令人口齒清爽,心曠神怡。1951年,西雙版納的少數民族用竹筒飯招待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創始人蔡希陶教授。當時,蔡老這樣評論竹筒飯:“對竹子的利用,堪稱無雙。先作鍋,后作碗,再作柴燒,最后又作植物的養料,真正做到了就地取材,材盡其用。”
不同風味
竹筒飯有四種:野味飯、肉香飯、黑豆飯、黃肉飯。其中最佳的要數野味飯了。適合做野味飯的幾種野味是鷓鴣肉、鹿肉、山雞肉、山豬肉、蛇肉、黃肉等。以黃肉做出的飯味道最鮮美。其特點:米香,豆香,肉香或野味香,滿口清香,充滿海南黎 家風味。海南黎族傳統美食,是用新鮮竹筒裝著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飯食。黎族民同,多于山區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現經烹調師在傳統基礎上改進提高,使之擺上宴席餐桌,聲譽甚高,成為海南著名風味美食。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