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村莊慢慢變“老”
——西秀區劉官鄉水橋村老年人生活調查</font>
羅石香 莫天成</font>
水橋村一瞥。劉斌 攝</font>
????開篇 的話
聚焦“三農”。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我們的關注重點。</p>
繼“十三家”系列報道之后,《新農村》專版策劃推出“十三村”系列報道,今日起與讀者見面。</p>
“十三村”系列報道,選取十三個普通村寨作為觀照對象,突出個性,挖掘共性,力求小中見大,管中窺豹,通過抽樣調研,展示農村基層社會的方方面面。</p>
從“十三家”到“十三村”,從一個個平凡農民到一個個普通村寨,我們在注重報道的故事性的同時,將更加注重從精神文化、思想社會等層面反映農民、農村發生的深刻變化,更加注重深入基層挖掘反映農村建設的新人、新事、新經驗和新典型,更加注重用平實、簡潔、鮮活的語言和豐富多樣的文體實現新聞報道的創新與突破。</p>
期待您的持續關注。</p>
■ 幾戶老年人生活素描</strong>
一戶老人在粉刷墻壁。</font>
趙國周,68歲。老伴譚家慶,66歲。</strong>
老兩口加上兩個兒子家,一大家子十幾口人,今年一起過了個熱熱鬧鬧的春節。</p>
兒女們打工回來,帶走各自的孩子,趙國周夫婦難得閑了幾天。</p>
老兩口有3兒2女。一個兒子做了人家的上門女婿,對家管得不多。其他兩個兒子,夫婦均在外打工,缺少文化,干的多是零工性質的苦力活。帶家孫、外孫的任務,自然落到老兩口身上。</p>
去年,5個家孫和2個外孫跟著老兩口一起生活。今年大孫子要去打工了,另外6個,最小的4歲,最大的18歲。</p>
除了帶孫輩,趙國周夫婦還種著部分自留地,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趙國周偶爾就近打零工,賺點零用錢。“我們農村人只要動得,吃得飯,就要做活路。”</p>
兩個兒子分別在老屋兩旁建起了新房。因為還欠著外債,原定每月各給父母的200元養老錢沒有兌現。</p>
“孩子們負擔重,我們不好要他們的錢。”譚家慶說。</p>
水橋村的老年人大多如此:只要身體好,有力氣,依然為孩子們做“奉獻”,帶孫子、耕種養殖甚至就近打工……</p>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