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年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苗族諸多文化的集中表現。深入研究苗年文化,對繁榮苗族文化事業,推動民族旅游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千戶苗寨西江最集中、最全面地反映了苗年文化。為此,本文以西江苗年為對象,對苗年文化特征作一粗淺的剖析。
一、研究苗年文化特征的重要性
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一文中明確指出:“對于物質的每一種運動形狀,必須注意它和其他各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只有注意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區別事物,”(見《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96頁。西江苗年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苗族歷史文化現象,必然會具有同其他民族、其他地區的文化現象不同的特殊的本質,要深入了解和掌握苗年文化的特殊性,從中發現它與其他民族、其他地區的文化現象的不同點,發現其自身運動的原因及其發展規律,卓有成效地宣傳和繼承苗年文化傳統,大力提高它的文化藝術品位,使之更好地為現今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就必須認真、深入、腳踏實地地對西江苗年文化的特征進行研究和探討。這是研究西江苗年文化重要意義之一。
之二是,探討西江苗年文化特征,是弘揚苗族文化的迫切需要。苗族人民在長期的遷徙與奮斗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歷史文化,苗年文化則是萬花叢中一束璀璨的奇葩。苗族奇特的吊腳樓建筑工藝、精美的挑花刺繡、銀飾盛裝、優美的蘆笙銅鼓音樂舞蹈以用眾多的蘊涵著深厚歷史文化的苗族風情習俗等等,無不在一年一度的盛大的苗年節中表現出來,然而,由于歷史的諸多原因,古往今來,這一深沉的苗族歷史文化現象仍然處于自如自樂的原始狀態,其提高與發展的步伐依然十分緩慢。因此,認真、深入、全面地對西江苗年文化進行研究,使其得到更快地發燕尾服與提高,是當前苗族文化研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之三是,研究和探討西江苗年文化特征是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迫切需要。旅游業是“無煙工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民族文化旅游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辦起各形各類的旅游文化節。雷山縣委、縣政府抓住機遇,與時俱進,適時地創辦了“中國雷山苗年文化周”,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外企業家、旅游者不遠千里萬里,紛至沓來,投資興業共度佳節,為雷山的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文化環境和條件。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認真進行苗年文化的深入討,大力宣傳和弘揚苗年文化,不斷提高其知名度,把“中國雷山苗年文化周”活動推向新的高潮,是十分及時的,非常必要的。
之四是,研究和探討西江苗年文化特征是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苗年節是盛大的苗族祭祀性和慶祝性傳統節日,不論從節日本身的性質來看,或是從節日活動的開展過程來看,都集中地反映了團結友愛、慶祝豐收、敬祭祖宗、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這一鮮明的主題。因此,廣泛深入地研究和弘揚苗年文化,對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對于鼓舞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加倍努力建設祖國,建設家鄉,投入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西江苗年文化的基本特征
苗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遷徙和艱苦奮斗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苗年文化就是比較典型的反映。尤其是千戶苗寨西江的苗年文化更是這一燦爛文化的典型表現,有著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特征。
第一是它的民族性。勘探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年復一年穩定共同體。”(見《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第286頁)。這雖然是斯大林為“民族”下的定義,但我認為,作為民族文化的特征,用這四個基本特征來探討也是適用的。西江地區苗年節是具有代表性的苗族盛大節日。它在語言上、地域上、生活方式上和心理意識上都具有明顯的西江苗族特點。在語言方面,西江地區的苗族群眾歷來都使用黔東方言,其口音口型基本一致。在域方面,西江苗年分三步來過,即小(開頭)年、大年和尾年。一般來講,小年、大年、尾年于十月十四日過。盡管凡苗族地區都過苗年,但過年時間卻各不相同,分三步過年則只有西江地區。因此,西江苗年的地域特色十分明顯。在經濟生活方面,西江地區的苗族人民歷來以種田為主,以水稻主糧,居住條件、衣著服飾、經濟來源和生活習慣都具有鮮明的西江特點。在心理素方面,西江苗年的主體意識就是慶豐年、祭祖宗。每當苗年來來是,家家戶戶按照傳統的民族風俗習慣,進行各祭祀活動,以表達對祖宗的無限宗敬之情,盼望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從以上四個方面的情況來看,西江苗年文化的民族性是極其顯著和非常突出的。
第二是它的群眾性。這主要表現在西江苗年活動的行為規范、文化層次、參加人員的眾多和廣泛等方面。一方面,西江苗年的各種活動都以民族、村寨為單位開展,是西江全體苗族民眾的集體行動,而不是個人或少數人單獨意志的表現。二方面,西江苗年活動是廣大苗族群眾,是西江苗族的男女老少都熟悉、掌握和和參加的活動,屬于普及型和群眾文化的范疇。三方面,苗年節參加的人員特別多,一般都在萬人以上,多則數萬人。每當節日來臨,臺江、凱里、雷山以至丹寨、榕江、劍河、鎮遠等地的各族民眾都紛至沓來,參加節日活動。他們當中,有國家干部,也有縣外、州外、省外和國外的來賓;有苗族同胞,也有漢族、侗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群眾。因此,集體行為、不同層次、人員眾多及地域廣泛的群眾性是西江苗年的顯著特征。
第二是它的藝術性。西江苗年,是苗族優秀文化藝術展示的舞臺。每當節日到來的時候,蘆笙場上人山人海。深沉的銅鼓敲起來,聲音恢宏,驚心動魄。一排排長短不一、精制的蘆笙齊聲高奏,響徹云霄。特別是那金色的小蘆笙,一對對、一排排,同姑娘頭上的一副副銀光耀眼的銀花銀角交相輝映,格外引人注目。如花似玉的苗家姑娘穿著自己親手刺繡的精美花衣,佩戴著各式各樣精制的頭花銀飾,更加楚楚動人。她們隨著優美的蘆笙音樂節奏,邁著輕盈的舞步,緩緩前行。美麗的百褶條裙隨著舞姿轉動,蕩起一個個美麗的花浪。小伙子頭上扎著高高的青色頭帕,身穿對襟衣裳,手捧金色蘆笙,兩人一對,領跳在姑娘隊伍的前頭。這對吹累了,那對來接;這邊吹結束了那邊接著吹。身著大花綢緞盛裝的老年人也不服老,肩并肩,手拉手,應和著年輕人唱、跳起來。整個蘆笙場呈現出一派富麗堂皇的藝術景象。一次苗年就是一次苗族優秀藝術的大展示,充分反是映了苗族文化魅力的獨特與優勢。
第四是它的交際性。西江苗年文化交際性的表現主要有三個主面:一個方面是物資交換活動。每當苗年節到來,各族各界的關部門都乘著大好時機,開展多種多樣、生動活潑和生產交流和物資貿易活動。廣大農村的各族民眾也利用苗年節時間,紛紛帶著自家的農副土特產品來到市場上進行交換。通過這些活動,互通物資有無,交流生產經驗,促進經濟和生產的發展。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條件下,黨委、政府更是利用苗年節,開展經貿投資洽談,推動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更快發展。二方面是走親訪友活動。走親訪友是苗族人民的一個重要習俗。在苗年節期間,西江地區各族民眾的這一活動更為活躍。親戚朋友通過互相探望、走訪、交流感情,加深理解,增強了團結,促進了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開展。三方面是男女青年交流感情活動。苗年是西江地區苗族男女青年交流感情,“游方”擇偶的重要場合和難得機會。節日期間,各族青年男女都身著節日盛裝,紛紛集中到蘆笙場中或“游方”場上“游方”對歌,相互表達內心的深情愛慕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互相接觸,彼此熟悉,交流感情,加深了解,尋找合心的伴侶。尤其是在節日期間跳蘆笙活動處于最后階段,未婚的小伙子便吹起多情討花帶蘆笙曲“好朋友、好姑娘、送條花帶系蘆笙,送來送來系這里,送來送來系這里……”向未婚的姑娘求愛。如果姑娘喜歡,就把早已準備好的花帶系在小伙子的蘆笙上,有的甚至取下身上貴重的銀物圈、銀項鏈掛在蘆笙上,用此作為最大的作物,以表過自己最深的愛情的最大決心。這時,小伙子也要拿出價值的錢或物送給姑娘,作為定情禮物。每當出現這種場面時,整個蘆笙場情緒高昂,歡聲四起,氣氛熱烈,各族群眾都沉浸在團結友愛的歡樂海洋之中。
第五是它的繼承性。西江苗年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苗族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份難得的民族精神文化遺產。它一經形成就會具有其自身相對的獨立性、穩定性,具有其鮮明的文化特色和強勁的生命力,因而從遠古一代一代傳承至今。首先是表現在“鼓社頭”(苗語稱“甘根略”,即“鼓根”)的傳承上。千戶西江苗寨由10自然村組成,其中的羊排村是祖寨,寨中設有“鼓社頭”和“活路頭”。“活路頭”主管生產活動,“鼓社頭”主管祭祀、社會秩序及文化娛樂活動。“鼓社頭”由該寨的唐姓家庭中的楊員擔當。“豉社頭”辭世后,須由其后代一代一代承襲,這一規定歷來已約定俗成,不得違反。其次是表現在節日思想觀念的繼承上。西江苗年的主觀意念是慶豐收、祭祖宗。這些敬奉祖宗、祈盼人丁興旺、五谷豐登的崇高美德和美好愿望,雖然由于歷史的原因而存在著深厚的神話色彩,但它終究使西苗族人民得到了美好的精神寄托,因而使苗年這一傳統節日延續至今,苗年的文化理念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與提高。第三是表現在節日活動的承襲上。西江苗年活動主要有祭祀活動和跳笙、跳鼓、斗牛等文化娛樂活動。而且隨著歷史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節日中增強了文藝演出、藝術展覽、體育比賽等活動項目,節日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使整個西江苗年越過越熱鬧,越過越美好。這些節日活動內容由于期崇高向上、健康有益的品質,一直被傳承下來,經久不衰。
三、關于西江苗年文化提高發展的思考
通過對西江苗年文化特征的具體剖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苗年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以至世界各族文藝花園中一朵艷麗的鮮花,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和極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它對于現今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我們必須采切實有力的措施,大力發展和弘揚苗年文化,讓它在不斷得到自身發展的提高的基礎上,為民族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展發揮更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第一是要保護和提高。首先,要通過各種渠道,要求州政府及有關單位盡快制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運用法律手段,保護好黔東南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過去,西江羈年文化如此輝煌,僅蘆笙藝術就曾是年年戶戶蘆笙響、不會吹笙無出息的繁榮景象。然而是時至今日,在現代科技與外來文化的沖擊下,蘆笙從大部分家庭中絕跡,相當部分青年已經不會吹笙,有的甚至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消極態度。如果任由這種態度發展下去,苗族蘆笙文化消亡是極有可能的,現在是采取緊急措施加以保護的時候了。2002年7月,貴州省人大制訂并公布了《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這是繼承和弘揚民放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機遇。希望各級政府以及各族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多方工作,促成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的制訂和實施。其次,要積極創造條件,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和法律法規的保護下,建立起蘆笙文化基地、服飾文化基地和銀飾文化基地等一系列民族文化基地,切實保護好西江苗年文化的原生態文化藝術資源,讓西江苗年文化同整個黔東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一起,在國家法律法規保護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得到較大的提高的和發展。第三,黨委、政府要制訂規劃,撥出經費,征集、搜集、整理、出版涉及苗年文化藝術的實物和資料,匯編成冊,長期保存,并在此基礎上,繼續召開各種不同形式的理論研討會,一方面不斷加深對保護、開發苗年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不斷深化對苗年文化的豐富特質和內涵的理解,使之不斷由普及型向得高型層次升華,達到提高發展的目的。
第二是要宣傳和弘揚。首先,要繼續辦好“中國雷山苗年文化周”。雷山縣委、縣政府創辦的“中國雷山苗年文化周”,為民族經濟和文化發展開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最佳道路,為雷山的發展迎來了很好的機遇。這是宣傳和弘揚苗年文化的最佳途徑,要繼續加大力度,辦活辦好。其次,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拍攝各咱關于苗年文化題材的系列新聞片、專題片、紀錄片,并組織各種不同形式的創作采風活動,創作出一批反映苗年文化的好作品。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級電視臺和各種報紙雜志,多方面、多層次、全方位地大力宣傳苗年文化。第三、要大力倡導青年一代吹蘆笙、跳蘆笙、愛蘆笙、讓蘆笙、銅鼓這些民族藝術奇葩在青年一代心中深深扎根。要一代一代地吹響蘆笙,跳好蘆笙,以便把每年的苗年節辦得更加生動活潑,更加豐富多彩,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企業人士、旅客光臨民族地區投資興業、旅游觀光,為民族地區的振興與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三是要創新和發展。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的確立,加上西江傳統的節日文化,使西江成為海內外注目的地方,萬方仰慕,賓客云集,但仍有諸多遺憾。一是交通不便。希望快速修通西江――歐利――朗利――朗良――凱里的公路,改善現有交通設施。二是景點尚少。到西江來唯一可觀的是吊腳樓,過于單調。希望雷山縣和西江鎮與西江、方祥兩村,合力開發“苗王城”雷公坪,增加景點,以強化西江的生命力。交通改善與“苗王城”雷公坪開發后,西江將更加興旺,苗族文化將更加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