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藝術(shù)
2013-04-20 15:23:07 作者:admin 來源: 瀏覽次數(shù):0 網(wǎng)友評論 0 條
樂器
蕭筒
一種吹奏樂器。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以及云南、貴州省的苗、彝、瑤族地區(qū)。用小竹制成,全長30~40厘米,竹管上開有5到7個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瑤族蕭筒頂端和后方開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蕭筒的頂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后部開一出音孔。聲色輕柔,用于日常娛樂生活。
芒筒
亦稱“蘆笙筒”。也有寫作“莽筒”的。是流行于貴州、廣西的苗族、侗族地區(qū)的吹奏樂器。在一根細(xì)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處安上一個簧片,然后將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為它的共鳴筒。芒筒大的有200厘米左右,小的有40厘米左右。音色低沉雄渾,作低音配合蘆笙齊奏。
板凳
流行于貴州苗族地區(qū)的打擊樂器。板凳用堅硬的木料做成,長20厘米左右,寬約15厘米。演奏時,左右手各持一個,互相碰發(fā)出聲音,音色清脆、響亮。
舞蹈
苗族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
蘆笙舞
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jié)等節(jié)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lǐng)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jié)日或集會上由少數(shù)技巧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臥、倒立等高難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板凳舞
流行于貴州苗族地區(qū).在辦喜事宴慶時,為助興的舞蹈。由一人手拿板凳互擊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響,婦女隨之起舞。一般是在有樓板的屋子里,使步伐音節(jié)更加響亮,增加氣氛。
踩堂舞
男子們吹蘆笙,女子們排成弧形跳舞。入夜,村寨中響起銅鼓聲,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蘆笙、笛子來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
民間工藝
苗族民間工藝豐富多彩,久負(fù)盛名。最常見的是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銀飾等幾類。
挑花
苗族傳統(tǒng)民間工藝。針法有十字針和回復(fù)針兩種。挑花一般不先起樣,僅憑構(gòu)思在布面上數(shù)紗挑刺,正面看反面挑,采用打散結(jié)構(gòu)法,嚴(yán)格按布面經(jīng)緯逐一挑刺,將諸多的生物形象,用幾何圖形表現(xiàn)出來。黔中各縣、貴陽市的花溪、高坡和湘西等地的挑花技藝都很高。
其圖形多由小十字、米字、團(tuán)花、小點花和斜線組套而成,常以桃紅針色為基調(diào),白色、綠色點綴其間,或以黑色作底,用對比強(qiáng)烈的紅白色勾出輪廓,再以深紅、桃紅、黃綠線刺圖填充其間,遵義、安順、鎮(zhèn)寧、紫云等地的挑花以大紅、深紅為主調(diào),再以黃、綠、藍(lán)、粉紅等色鑲邊,也很有特色。
刺繡
刺繡是苗族婦女的特長。刺繡的針法很多,有平繡、凸繡、堆花、辮繡、縐繡、挑繡、纏繡、抽花等十多種,有很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平繡著重于圖案布局的美觀勻稱,色調(diào)分明,給人以物象感。凸繡則用多層次的針法,使圖像具有立體造型,并通過不同的色調(diào),再突出圖像的層次,它在湖南、云南、廣西和黔東南凱里、臺江部分地區(qū)很流行。辮繡只在雷公山巴拉河一帶才有,它將若干根色線編成“辮子”,按設(shè)計圖案平鋪于布上,用絲線釘牢即成。堆花、纏繡等也流行于黔東南地區(qū)。刺繡的圖案有麒麟、龍、鳳和蟲、魚、花卉、桃子等;顏色有大紅、水紅、紫紅、深藍(lán)、淺藍(lán)、深綠、淺綠、橙黃、深黃等。
織錦
織錦在苗族中也很盛行。首先把牽好的經(jīng)紗軸擱在織機(jī)上,再用一塊光滑的竹片按照花絞需要,向經(jīng)紗的一根或數(shù)根挑通,而后引進(jìn)一根緯線。黔東的織錦有寬、窄兩種。臺江縣清水江邊用作裙圍的織錦,寬約尺許,都是彩色絲線織成,鮮艷奪目。黃平、施秉西部和爐山北部的挑織,全用白棉線織成,寬約1尺,染成藏青色,作婦女衣背用。麻江、丹寨、爐山一帶的織錦,全用細(xì)絲織成,白紗為緯,圖案多為幾何形,黑白分明,素雅鮮凈。全幅寬約8寸,主要作背帶芯用。
蠟染
蠟染盛行于湘西、貴州、云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尤以貴州的安順、普定、惠水、丹寨等地技藝最高。其制作方法是將白布鋪于案上,置蠟于小鍋中,加溫溶解為汁,用蠟刀蘸蠟汁繪于布上。一般不打樣,只憑構(gòu)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guī),所畫的平行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折疊起來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繪成后,投入染缸漬染,染好撈出用清水煮沸,蠟溶化后即現(xiàn)出白色花紗。
銀飾
苗族的銀飾以黔東南和湘西的工藝最高。成品有粗細(xì)兩類:粗件如黔東黃平、爐山、臺江一帶的扣環(huán)項鏈、實心項圈、實心手鐲等,用銀分量大,一般不要求精工制作。細(xì)件很精致,著名的有黔東清水江、氵舞陽河兩岸的銀花、圍腰鏈、銀羽、銀泡、銀雀、銀索、銀冠、銀羅汗、銀鈴;湘西和黔東北的銀鏈、銀花、銀耳環(huán)、銀牙簽、銀鈴、銀披肩等。制作這類銀飾費(fèi)工極大,要經(jīng)過多程工序加工而成。
民間文學(xué)
《燈花》
苗族民間故事。苗族小伙子都林,他勤勞誠懇,有一天他把一株百合花移栽到窗前,晚上百合花唱著優(yōu)美的歌聲突然消失了。照著他勞動的燈芯卻開出了一朵大紅花,紅花里面有位美麗的姑娘,這就是燈花姑娘。她笑咪咪地從燈花里跳出來站在都林的身邊。從此他們兩人男耕女織,日子過得幸福美滿。兩年以后,都林滿足了現(xiàn)實的生活逐漸墮落了,他變得懶惰、揮霍,并且不聽燈花姑娘的勸說,因此燈花姑娘飛走了。都林把家當(dāng)都消耗光了。當(dāng)他想把家里惟一的席子卷起拿去賣時,看見席子下面有燈花繡的象征幸福的手帕,他流下了悔恨的眼淚。從此又開始勤勞起來。后來在一個中秋之夜,燈花姑娘又飛到他身邊來了。故事優(yōu)美,語言生動,富于生活哲理。在國同外都有一定的影響,現(xiàn)已改編成舞劇。
苗族古歌
流傳在黔東南地區(qū)的創(chuàng)世史詩.全詩有萬行以上,分四部分,共12首,即“開天辟地”歌四首、“楓木歌”六首、“洪水滔天歌”和“跋山涉水歌”。這部神話敘事詩通過豐富奇妙的想象,生動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對天地、萬物及人類起源的解釋和他們艱苦奮斗開創(chuàng)人類歷史的功績。敘事詩用五言輪回問答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