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間藝術“跳菜”嘗試立法保護
2013-04-15 15:11:54 作者:施展萍 來源:都市時報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南澗職業中學跳菜班的魯發琨老師正在勸說一位退學學生的家長 吳峻松
跳菜班的同學們正在學習舞蹈動作
跳菜是什么?
“一種菜?”這是問題被拋出后,得到的最普遍的回應。
4月2日中午,大理州南澗縣寶華鎮的大水溝村,村民普權章家的二女兒普建麗要出嫁了。賓客入席,音樂奏響,該上菜了。4位跳菜演員或將菜盤頂于頭上,或將之放置在四方桌上,牙齒咬住桌角,或兩柄大銅勺含于口中,勺上各置一大碗菜。他們跳著舞從廚房而出,臉上滿是詼諧逗趣的表情。
看到這,或許你已經知道,跳菜不是菜。它是一門舞蹈藝術,即在重大的饗宴活動中,引菜人和抬菜人“跳著舞上菜”。
盡管在云南當地,依然有許多人不知跳菜為何物,然而,跳菜早已在不少國內大型舞臺和比賽上嶄露頭角,并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今年3月底,云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了《云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南澗跳菜傳承與保護條例》。對跳菜的保護和發展列入了法規框架之內。
但是,有了條例也是不夠的。
跳菜之困
2000年,高文華進入跳菜藝術團。此時,他已感覺到跳菜的保護出現了危機。“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認識不到位,青黃不接。”
盡管云南有許多人不知跳菜為何物,但在南澗,因民間市場的火熱,跳菜早已如火如荼。
民間跳菜催生了舞臺跳菜。1991年,跳菜表演首次被搬上舞臺,從此,跳菜不再僅僅作為一種在音樂聲中即興做出舞蹈動作,以取悅他人為目的的上菜形式而存在。舞臺上,演員們齊齊以光頭、羊披、捧盤、戴大耳環的形象出現,傳統的詼諧、幽默之外,還增加了磅礴氣勢和藝術價值。
高文華,南澗縣文體局的副局長,曾是跳菜藝術團團長(去年,南澗跳菜藝術團重改為“民族文化工作隊”,同時保留“南澗跳菜藝術團”的名號),也是此次《云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南澗跳菜傳承與保護條例》的起草者之一,有關跳菜的許多決議,他都直接參與。
2000年,高文華進入跳菜藝術團,此時,他隱約感覺到跳菜的保護出現了危機。“一是存在青黃不接的現象,二是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三是一些認識不到位。”
2003年10月,高文華擔任跳菜藝術團團長,不久之后,他便遭遇了從未想過的難題。
2004年春,大理州辦了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級研修班,主辦方要求高文華在研修班的畢業典禮上進行跳菜表演,表演規模為30人。那時,在高文華手下,藝術團人數最多的時候也只有18人,其中還包括團長、燈光師、音響師、財務等等。為了湊足30人,他不得不親自下鄉尋找演員。
散落在民間的跳菜演員多數還有另一重身份——農民。春天正值農忙時節,尋找演員很難,高文華表示愿意給每位參演的演員提供相當于中等技術含量工人的勞務費——每天30元,且排練及表演期間包吃包住。
“我個人認為,是南澗跳菜培養了我,南澗跳菜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站出去。”高文華回憶,正規的舞臺跳菜表演需要具備4項元素:光頭、羊披、捧盤和大耳環,但當時不少演員不愿意剃光頭,雙方因此鬧得不愉快。最終,演員們剃掉了頭發,但前提是團里給每位演員買個發套。
“那次演出我真是非常生氣。”即便事隔多年,說起當年這場辛苦拼湊的演出時,高文華依然難掩激動的情緒,發音時每個字咬得叮當響。
演出結束回到縣里后,他開始到各個村落進行調研,著手研究跳菜的保護與傳承方法。高文華發現,在南澗縣的小灣村、擁政村及無量山一帶的彝族村落中,少有外出打工的習慣,相對較為封閉。他提出一個方案,團里出人出錢,組織老師前去進行跳菜的教學。并與前來學習的學員們簽訂協議,當藝術團有演出需要時,這些免費上課的學員們得及時參與演出,車旅食宿及務工費由團里全包。
高文華的做法受到了不少人的擁護,尤其是年輕人的家長們。過去,不少孩子初中畢業后便不再讀書,也不外出打工,成天三五成群地聚著,賭錢。到了夜里,又騎著摩托車到處瞎跑,終日無所事事。
通過表演跳菜,村民們第一次有了走出去的機會。“全中國大的城市都走遍了,我明顯感覺到他們在變。他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已經不愿意繼續待在村子里過以前的那種生活了。”
受益的不止是村民,還有跳菜藝術團。這批散落的跳菜藝人大概有150人,人人各有所長。這些資源全在高文華腦海中,如同檔案一樣分類記存。遇到演出,對方說出需求,他便能點出具體人物來,把在田間地頭忙碌的人們湊成一支隊伍,完成一場演出。
民間傳承發展勢頭正勁,另一塊傳承的重點在校園。2008年,開始動員民族文化進校園,將其課間操套上“彝族精神”的牌子,每個學校選出固定的課間操時間,做以跳菜為主的課間運動;2009年,其普及范圍幾乎涵蓋全縣一半的中小學。
為了規范而立法
選擇在此時出臺《跳菜保護與傳承條例》,是因為“跳菜(特指舞臺跳菜)二十多年走到現在,現在是要考慮規范的問題了。”
“我們在傳承方面已經有相對比較完整的體系,傳承不用去考慮了,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坐在茶幾對面的高文華眼神篤定,語氣堅決。選擇在此時出臺跳菜保護與傳承條例,是因為“跳菜(特指“舞臺跳菜”)走到現在二十多年,現在是要考慮規范的問題了,因此出了這個條例”。
2010年底,已是縣文體局副局長的高文華開始為立法做準備,2011年底課題確定,2012年底立法程序報批完成。高文華預計,最快到今年七八月份,《云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南澗跳菜傳承與保護條例》就可以頒布實施。
然而,在條例成形的過程中,原為條例起草者之一、曾幫助南澗跳菜成功申遺、被稱為“跳菜王子”的阿本枝卻中途退出了。
在南澗賓館三樓會議室外的一方休息處,記者見到了正在和藝術團的成員們為當晚迎接賓客而商討如何呈現跳菜表演的阿本枝。
2008年,阿本枝閉關數月,做出一份完整的申遺材料,而后又四處奔波找相關部門,終于使南澗跳菜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談到退出立法工作,阿本枝笑著說:“他們開玩笑,說這個法是為我立的,說你阿本枝大發了,所以我就不參與了。我知道他們是開玩笑,但是我受不了。”阿本枝攤了攤手,兀自發笑。
阿本枝是南澗跳菜界的名人,提起他,人們爭先恐后地拋出各種詞語——“大胡子”、“不修邊幅”、“幽默”、“技藝精湛”。
這個只有高中學歷的“大胡子”于1962年出生在哀牢山上的彝族村落中。村里文化生活枯燥,看一場電影至少要等上三個月,且兩三年放的都是同一部片子。文藝演出更是難得,得隔三四年才能看到一場。
1979年,文革剛結束不久,“不準唱調子,不準打歌,不準跳菜”的禁令還深深地印在村民們的腦海中,沒有人敢開展文化活動。
巧的是,當年村中有人家嫁姑娘,婚宴舉行了整整三天,一位名叫付登良、被稱為“會說話的啞巴”的老頭,竟在婚宴上表演起了跳菜。那是阿本枝第一次看到跳菜。只見老頭隨著音樂的調子自娛自樂地端著菜盤在場地中央徑自起舞,并遵循上菜的順序,將所有的菜盤擺放到位。阿本枝被這新鮮的藝術形式和老頭的快樂深深吸引住,便跟著老頭學。
不久之后,縣里來了個新的縣委書記,號召大家唱調子、跳跳菜。“書記一說,大家就不管了,都放開了。”老的跳菜藝人一下子全冒出來了,阿本枝也一發而不可收,只要哪家有事辦,他就跟著去學跳跳菜。
由于阿本枝的跳菜技藝精湛,很快在附近的村里有了名氣,總有人找到他,跟他說:“我家娃娃要是結婚了,你一定要過來跳。”“大家都知道我跳得好,這就是最好的價值了。”
那時,阿本枝純粹只是覺得跳菜好玩,能給人帶來快樂,讓人在吃飯的同時飽了口福和眼福。1980年,他被縣里選上了,要他編排節目去州里參賽。對編排節目毫無概念的阿本枝懵懵懂懂編了個節目,到州里一演,竟然拿了個二等獎。
通過這次比賽,阿本枝覺得自己“還是可以的”。漸漸地,他開始傾其所有,收集大量書籍和資料,自己研究,致力于南澗跳菜的傳承與保護。如今,跳菜終于要實現立法保護了,阿本枝卻在立法過程中選擇了退出。
法規的利與弊
條例本身也有弊端。民間跳菜始終是自由的藝術形式。要對其舞蹈、服飾、道具及表現形式進行規范,存在一定難度。
阿本枝認為,立法保護固然是好事,能夠用法規維護其功能、影響力度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發展。然而,“就民間跳菜方面,條例實施時會存在一定的難度”。
條例中規定了南澗跳菜傳承與保護的主要內容,包括南澗跳菜的音樂、舞蹈、服飾、道具及其表現形式;具有學術、史料和藝術價值的南澗跳菜文稿、繪畫、碑刻、雕塑及相關作品;南澗跳菜傳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藝等等。
如今,民間的跳菜表演多數已經過改編,從舞臺跳菜上吸取了不少表現形式,藝術價值有所增加。然而,民間跳菜始終是自由的,要對其舞蹈、服飾、道具及表現形式進行規范,存在一定難度。“規范的只能是舞臺跳菜這一整套,民間的沒法規范。我要趴著跳,要滾著跳,你跟他說跳菜不能這樣跳,他就要反駁,說我家老祖宗就是這樣跳的!”阿本枝有些激動。
4月2日,在南澗縣寶華鎮大水溝村,村民普權章家的二女兒普建麗要出嫁了。姐姐普建芳請來了跳菜的國家級傳承人魯朝金和他的隊友們,為婚禮添加幾分喜慶。
47歲的魯朝金身形瘦小,一頭飄逸的長發,滿目柔情。2000年,魯朝金組建了一支民間跳菜藝術團,共30人,分為3支隊伍,每支隊伍負責不同地區的表演需求。
談到跳菜的傳承與保護條例,魯朝金也有些擔憂,因為條例中規定,符合一定條件的藝人可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命名為跳菜傳承人。“政策我們支持,但是比如說,我是國家級傳承人,每年有1萬元的補助,其他人可能為了得到這1萬元,每年就在拼命地去按照標準進行考核。你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相較之下,高文華的態度顯得較為堅決。采訪初始,高文華便坦言條例本身也有弊端,但“利大于弊”。他承認按照現有的條例去執行,對民間跳菜的確略顯苛刻,但當跳菜隨著市場化的發展進入更高層次時,制定條例將顯得尤為重要。
《云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南澗跳菜傳承與保護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利用南澗跳菜資源開展營利性活動的,應當征得資
源所有者同意,并向自治縣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相關文化經營許可證。”
高文華解釋,出此規定,考慮的是隨著跳菜的市場化運作,“會帶來這樣的問題:所有市場讓外面去做,傳承包袱丟給當地政府。這個不公平,必須以規范的形式做下來,你可以去演,但是演多少場、演出規模如何要告訴我,我們來談一個價格,知識產權總得有,這些費用可以拿來做跳菜的傳承”。
高文華反復用“輸”和“堵”來比喻法規執行的過程,“你不許他這樣做,要告訴他要怎樣做。讓他按你說的去做,然后給多少錢。保障機制是必須有的”。
打退堂鼓的學生
跳菜的傳承事業并非一帆風順。南澗職業中學跳菜藝術班新入學的46名學生中,有10名學生本周沒來上課。
一切都是為了跳菜,但問題更多地存在于人們的觀念之中。
為了跳菜的傳承與保護,2010年,南澗縣文體局、南澗職業中學及南澗跳菜藝術團聯合舉辦跳菜藝術班,原跳菜藝術團成員魯發琨被外聘為該班級的班主任。
自2010年跳菜班成立后,小小的縣級職業中學班級所編排的節目已經登上不少大型舞臺:2010年農民春晚;“金虎杯”全國彝族歌、舞、樂大賽;2010年中國(大理)國際綠色低碳技術高峰論壇;山東衛視“中華達人”才藝大比拼,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行魅力大理”、“春節大廟會”……不久前,跳菜班的群舞《跳菜》在全國第四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還獲得了一等獎。受德國中國藝術節組委會的邀請,跳菜班還將參加于7月17日至21日在柏林舉行的“德國中國藝術節”。
已經畢業了的40多個孩子,現在多在北京、深圳等城市,收入最高的學生每個月有5000多元。阿本枝此次組織做迎賓跳菜表演的演員們常年在昆明工作,他們“一般十天就能拿這邊一個月的工資(1300元至1800元)”。
如今,省人大對跳菜傳承與保護條例進行審議,條例中反復強調跳菜的保護與傳承,也意味著魯發琨所做之事將有法可依。
一切似乎都蒸蒸日上,然而,現實情況卻讓魯發琨有些苦惱。
4月1日上午,魯發琨沒有課,但他并沒有閑著。見到他時,他正在給學生李春芳的家長打電話。李春芳前陣子剛入學,到學校看了幾場學長的跳菜表演,心生畏難情緒,周一開課,課堂上不見她的蹤影——孩子躲回家里去了。
“都是一步一步來的,如果娃娃一來就會,那我們還要教什么?”黑黑瘦瘦的魯發琨口干舌燥,情緒激動,手中的一份新生入學名單隨著他講話聲調的升降,微微顫抖著。
李春芳并不是唯一一名沒有出現的學生,新入學的46名學生中,有10名學生本周沒來上課。魯發琨的新生名單上標著各式各樣的記號——2名學生已經被說服,馬上要回學校;3名女孩來面試,魯發琨覺得她們不合適,婉轉勸她們改讀計算機專業。還有幾名學生家長的電話沒打通。
觀念亟待轉變
時代變更,唱調子、跳跳菜的意義早已發生了改變。但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干這行的人依然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戲子。
4月1日下午,新生小輝(化名)的父親從30公里外的樂秋鄉找到學校來。這位父親內穿一件白T恤,領口上破了好幾個小洞,外面是一件迷彩服。滿腹的疑問使他一直顯得有些拘謹,接茬說話都猶豫遲緩。
魯發琨為他點上一支煙,他不時撣一撣煙灰,卻極少抽,每次煙剛到嘴邊,聽到魯發琨說些什么,他便又將煙拿開,皺著眉頭細細聽。整個交談過程下來,大部分時間都是魯發琨在說話,他偶爾插上幾句,但又很快被心急的魯發琨打斷。
斷續的言語中,能粗略拼湊出父親對兒子的擔憂。原來,小輝原本跟家里商量好,到職中后學習汽修專業。但不知什么原因,小輝到學校報到后再次回家,告訴父親自己要學跳菜。“學修車比較好找工作,學跳菜如果不拔尖,很難出人頭地。而且(汽修)當初也是他自己選的,愿望未實現,還怎么學?”
魯發琨認為,這位父親的擔憂出于自己對專業的不了解。小輝也憨笑著附和:“嗯,認識不恰當。”
“認識不到位”,這是魯發琨總結入學新生缺席的原因時,冒出的第一句話。
舊時,當地的男男女女多是通過唱調子彼此相識、相愛的。山里的生活簡單乏味,哪家有了紅白喜事,得鬧上個三天三夜。夜里天冷,月亮初上,篝火升起,卸下農活的青年男女穿著華麗,圍著篝火能唱上一整晚。熊熊的火焰燃燒,一張張臉龐被照得通紅,眼神流轉間,不經意地就對上眼了。
時代變更,唱調子、跳跳菜早已發生了改變,其所被賦予的寓意、藝術價值都不可同日而語。但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從事該行的人依然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戲子。
父親被邀請觀看了一場跳菜課,當天,跳菜班上課的教室大門壞了,有學生從窗戶跳進教室,搬出音響、電腦、樂器等上課所需的道具,一堂跳菜課在露天操場上臨時展開。父親的眼光一直跟著兒子的身影移動,小輝頭低低的,淹沒在整齊地穿著跳菜班專用服裝的高年級同學中。音樂響起,鬧騰的高年級孩子們立刻站成隊,跟著音樂跳了兩支舞。
隨后,父親和魯發琨道別,轉身離開,腳步遲緩。他的眼神里還是充滿了疑惑。
小輝并不是他的親生兒子,孩子和父親的交流少得可憐。小輝說,自己的爺爺奶奶會唱調子、跳跳菜,因此自己從小就喜歡這些。但是父母認為學跳跳菜沒有前途,不讓他學。
小輝話不多,他評價自己“膽小”。但說起自己的偶像和夢想,這位15歲的少年揚起了頭,說:“我要像阿本枝那樣,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傳播出去。”
盡管對他來說,有關民族文化的學習才剛剛開始。(完)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