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
2013-04-14 20:08:53 作者:編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概況 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地跨東經107°40′至108°14′,北緯25°30′至26°10′之間。東鄰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獨山、都勻,北連丹寨。東西寬56公里,南北長78公里,距省城貴陽230公里,距州府都勻85公里,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全縣轄10鎮11個鄉270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24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4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0.47萬人,占總人口的96.4%;水族人口20.24萬人,占總人口的64.8%,全國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縣境內居住著漢、水、布依、苗、瑤等14個民族。國道321線橫貫縣境,是西南省區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貴陽、昆明達樟江國家級喀斯特森林保護區旅游線路上最便捷的通道。
自然條件 縣境處于云貴高原的東南斜坡,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間,最高為西北面的更頂山,海拔1665.5米;最低處是壩街附近的都柳江出境處,海拔303米。境內山嶺連綿,溪流交錯,其間夾著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壩,在總面積中耕地占9.4%,林地占55.6%,草山占29.7%,水面占1.3%,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縣境內森林資源得到較好保護,森林覆蓋率50.08%,是全省十個重點林業縣之一。屬中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類型,特征為夏長冬短,春秋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平均為328天,年平均降雨量1349.5毫米。
自然資源 縣境內大小河流42條,水力資源豐富,理論儲量25萬千瓦,目前僅開發2524千瓦,穿境而過的都柳江是珠江的重要支流,是縣內最大的河流,境內長83.5公里,落差197米,流域控制面積為168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70.6%,有集水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二級支流31條匯入,極具開發電力、水運、旅游的潛力。同時,都柳江的水總硬度極值為66至70毫克/升,屬二級標準,酸堿度、溶解氧、氧化物等主要水質指標均屬一級標準,水質良好。
境內物產豐富,地下礦藏有汞、銻、金、鉛、鋅、銅、鐵、硫磺、煤、金剛石等。具有開發價值的有:銻礦金屬儲量8萬噸;硫鐵礦儲量C+D級484.55萬噸;金礦屬微細粒浸染型金礦與銻砷伴生的金銻礦,是國內少有的中型礦床,黃金儲量7噸;煤礦總儲量1500萬噸;鉛鋅地質儲量Pb+2nC+D級12736噸;赤鐵礦2282萬噸,其余20余種礦產資源均有一定開采價值。地方土特產甚多,主要有木材、九阡酒、九阡李、廷牌干辣椒、西廂雪梨、沃屯蜜桔,臍橙、沙田柚、周覃土花布、拉攬竹沙發、巫不香豬、木耳、麻竹筍、香菇、茶葉、花生等。
旅游資源 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民族風情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奇特神秘的水家“嗄哚”、隆重熱烈的豐收銅鼓舞、莊嚴的水族祭祖儀式、粗獷的端坡擠馬;有號稱世上一絕的聞歌起舞的“風流草”、水家“斗魚”、熠熠生光瑤人山“月亮樹”、玄機難解的姑魯“產蛋巖”、預報陰晴的板甲“睛雨石”;有史載千年,再現水家人文化底蘊和深刻內涵的“水節”、都江“古城墻”、羊福“摩崖墓群”以及一瀉千里的中和大瀑布和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都柳江“百里林海”風光和瑤人山國家森林公園,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水族民居依山傍水,古樸典雅的“桿欄式”建筑鱗次櫛比、工藝精湛、錯落有序,與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繡、剪紙、服飾等民族民間工藝和風味獨特的魚包韭菜、摘糯米酒等傳統食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幅優美的水族山鄉風情畫卷。
鏈接網站: 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網站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