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2013-04-14 15:11:53 作者:編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0 網(wǎng)友評論 0 條
概況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隴山西麓,屬六盤地槽與隴西陸臺兩大地質構造單位的過渡地帶,為六盤山經向構造與秦嶺緯向構造接壤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05°54′至106°35′,北緯34°44′至35°11′之間,全境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略呈斜三角形。東西長62公里,南北寬48公里,總面積1311.8平方公里。全縣設3鎮(zhèn)、12鄉(xiāng)、269個村民委員會、1296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31.97萬人,其中回族20.69萬人,占69%。
建置沿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今張家川縣分屬天水分區(qū)行政督察區(qū)之清水、秦安縣轄。1953年7月6日,析清水、秦安、莊浪、陜西隴縣37鄉(xiāng)合并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qū)(1955年6月改稱縣),屬天水區(qū)。1958年12月,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水縣合并,置清水回族自治縣。1969年10月至2006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先后屬天水專區(qū)、天水地區(qū)、天水市管轄。
環(huán)境與氣候 張家川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全縣地貌大體上由梁峁、溝壑、川臺、河谷四部分形成。以山地為主,海拔在1486米~2659.4米之間。東北部隴山巍峨,峻嶺重疊;西南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源于隴山縱貫全境的六條山梁,宛如手指,自東北向西南伸展。境內地貌復雜,東北部為隴山石質、土石山地,中東部為紅土與紅砂巖粘土相間山地,中西部為黃土梁峁溝壑山地。
張家川深居內陸腹地,地處東南、西南季風交互影響的邊緣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縣氣候差異較大,年平均氣溫7.5℃,無霜期163天左右,全年日照時數(shù)204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其特點是:夏短而不熱,冬長而嚴寒,雨熱同季,夏潤冬燥,春暖遲,秋涼早,晝夜溫差大,夏季無酷暑。境內有大小河流7條,總長度234.48公里,總流域面積1311.8平方公里,自東北部至西南部,可分為千河、長溝河、牛頭河和葫蘆河四大水系,均屬渭河北岸支流。
自然資源 木材總蓄積量達120.47萬立方米。生長著楊、椴、松、樺、櫟等128種木本植物。林區(qū)珍禽異獸57種,其中10余種為國家二、三級保護動物。境內中藥材品種繁多,有38科、154種,以及少量的鹿茸、麝香、牛黃等名貴藥材。林區(qū)有野生植物600余種。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xiàn)已探明的有8個品種、18個礦點,其中:金屬礦主要有銅、鉛、鐵、鋅、銀等6種,非金屬礦有花崗巖、石灰?guī)r、石英石、長石等7種。非金屬礦產資源不僅儲量大,而且品位高,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土地資源 境內有林地59.14萬畝,森林覆蓋率20.8﹪,占全縣面積的30﹪。 縣境東北部有大片宜牧草山、草場,放牧草地面積達54.10萬畝,其中成片草地18.77萬畝。野生牧草有154種,均屬灌木草叢類,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為主。飼草年產量達1.4億公斤,載畜量折羊單位9.17萬只。
政府網(wǎng)站: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網(wǎng)站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