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民間筆王”亟盼傳承人
2013-04-03 12:00:12 作者:孫書賢 來源:平頂山晚報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郟縣王集鄉步店村的郭富生老人,14歲開始學習制作毛筆,在我市享有“民間筆王”之譽。7月9日記者前往采訪時,已90歲高齡的郭富生老人雖已不能再親手制作毛筆,但提起制作毛筆,依然雙目有光,嘆息制作毛筆后繼無人已面臨失傳,亟待傳承人讓郭氏制筆傳承下去。
據郭富生老人介紹,他的曾祖父早年在湖北荊州開設了一家名叫“天祿”的書店,當時的書店不僅做毛筆還經營出版圖書印刷。民國時期,達官貴人們競相購買“天祿”所做的毛筆。老人從14歲開始學習毛筆制作,19歲時被迫到國民黨的部隊當兵。當時國民黨12軍后勤處有一個“復興合作社”,是專門制作毛筆的,老人就在合作社任經理,負責制筆工藝。1945年春,當時的國民黨要員、民國書法的代表人物于右任到“復興合作社”視察,對老人做的筆大加贊賞,并與他合影留念。淮海戰役后,老人跑了7天7夜才回到家里。新中國成立初,老人曾在合作社里做毛筆,后來不到一年,合作社就垮了。
1983年,郭富生重新開始做筆。老人按照祖輩傳下來的工藝制作毛筆。這種純手工的毛筆在制作時,大毛筆需要花費幾天的時間,小毛筆一天可做10支。材料主要是采用湖北、湖南、上海等地的山兔毛、馬蹄毛、牛耳毛、海豹毛、山雞毛、孔雀毛等。上好的羊毛是上海的崇明島產的。因那里水草好,所產的羊毛最長有7寸,用這種羊毛摻上其他貴重的原料毛精制而成的毛筆,非常潤滑。
據老人介紹,制作毛筆有100多道工序,選毛、摻麻、拉梳毛、擇筆幾個環節最為重要,有“掠筆如號脈,擇筆如看病”之說。
老人說,80歲后,仍然一人制作毛筆,但賣出去的毛筆很少。“過去筆墨紙硯是學子們必帶的文具,而如今很多學校都不開設書法課了,買毛筆的人也越來越少。”老人嘆息說,他早幾年賣毛筆時,背著百十支毛筆跑上四五天還賣不掉。為了傳承手藝,他先后收過6個徒弟,卻都未學成半途而廢了。最后,他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小孫子身上,可如今這唯一的希望也破滅了。如今,他已90歲了,雖然行動不便,可心里依然希望有人能夠前來學習毛筆制作技術,把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