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造像有嚴格的標準和定律,《佛說造像度量經》就是一部關于佛教造像度量標準的經典著作。
“三經一疏”是現(xiàn)代學者對古代譯入的佛教四部造像典籍的總稱,它們分別為《佛說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經》、《畫相》和《佛說造像量度經疏》。
《佛說造像量度經》,又稱《佛身影像量相》、全稱《佛像加尼枸盧樹縱廣相稱十卡度量》,亦譯作《造像度量經》等。說佛以自己的手指為量度,一百二十余指為身長,講述了自己的身段各部位、各器官的造型比例,故后世又稱《舍利弗問經》。
《造像量度經》,全稱《開示佛像縱廣平等如無節(jié)樹相制名稱經》、又稱《佛像如尼枸盧樹縱廣相稱十柞度量經》,全書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后人所作經序,有清和碩莊親王愛月居士、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章嘉呼圖克圖、比丘定光界珠、楚黃嗣組沙門明鼎、慈善比丘本誠等,以及工布查布本人所撰寫的序。在這部分經序里,大家從各自角度,闡述了佛教造像的歷史沿革、功能、造像量度經的重要意義。
第二部分為正文,是講述佛、菩薩、諸天神、大圣、羅漢和人等身像的論著,全文共分六部分,即“十卡量度像相”,專講佛陀、大梵天、天母等身像尺度:“九卡量度相”專講大圣、羅漢、佛母等神形象的尺度和技法:“八卡量度像相”專講以威怒為特征的各種護法神形象的尺度和技法:“七卡量度像相”專講金剛力士等威嚴形象的尺度和技法:“六卡量度像相”專講吉祥王菩薩一尊及侏儒類身像尺度的技法。
第三部分“迎送殘舊身像之儀軌”,是站在佛教立場上,對人物造像的審美要求,提出了具體標準,對所繪制佛像的不合標準者,對斷裂殘破佛像處理前所應做的宗教儀軌進行了論述。
《畫相》,亦譯作《畫法論》、《畫論》、《梵天定書》、《繪畫人體量度論》、《繪畫量度經》等,是一部以轉輪王為例,講述天神以及各類世俗人物畫像的理論著作。
《佛說造像量度經疏》,又稱《止貢佛所說身影像量譯》。是對《佛說造像量度經》的注疏和具體詮釋注解。
“三經一疏”以獨特的量度法自成體系,藏族傳統(tǒng)繪畫中的計算尺寸標準主要有“拓” (柞)、“縮” (指)、“剛巴”(中分)、“乃”(小分)四種大的計算尺度名稱。“柘”即一頭長或一掌之長,也叫“恰慶、協(xié)蔡、胎木”等:“縮”是一指寬,也即拓的十二分之一,又稱“恰窮”“恰禪”:“剛巴”是“縮”的四分之一。“乃”是“剛巴”的二分之一。藏傳畫師還用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微塵、發(fā)尖、蟣子、虱子、青稞、手指、卡等作為量度人身各部位、各器官的單位。
《三經一疏》對于色彩也有自己別開生面的認識。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并多用平涂法,在論述中以日常生活中常見之物作比喻,給予形象地論述,如:“面龐潔白如明月”、“牙齒潔凈珍珠般”等。 藏傳佛教藝術品的構思造型和色彩并不是完全可以由畫家主觀自由選擇的,而是宗教儀軌所要求的,圖像從屬于儀軌,同是一種虔誠的宗教行為。
上一篇: 龍泉寺:為何天之驕子扎堆在此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