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圈內的‘另類專家’有多種類型,雖然他們只是少數,但是影響很壞。不僅是把錯誤的知識傳遞給公眾,還違背了做人的道德。”陳玉泉說。他把這些專家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心照不宣型。給我多少錢就干多少錢的事,見風使舵。前提是給多少錢辦多少錢的事,多給錢就能達到想要的結果。他們能把握持寶人的心理,把年代朝前說。比如,明明是光緒時代的東西,他說成是康熙的,給半明白半不明白的持寶人一個驚喜,然后出證書。有些高檔仿品辦證書要幾千甚至上萬元,如果不跟錢掛鉤,專家會“鐵面無私”。
通情達理型。有些專家考慮到主辦方花錢了,就處處為主辦方著想,想辦法讓主辦方在經濟上有所收益。比如,國內一位知名的書畫鑒定家受邀參加鑒寶活動,鑒定中主動說服一些持寶人,要給他鑒定的書畫題跋,據稱,題一次跋往往需要藏寶人花數千元,然后,專家與主辦方平分。
顛倒黑白型。在鑒定過程中,假的說成真的,真的說成假的。有一位喜歡收藏的老板找專家鑒定,結果每次去鑒定專家都說是假的,連續多次都是這個結果。最后,這位老板的信心被擊碎了,只好問鑒定家,哪兒有真的?鑒定家就順勢說,我給你推薦一個吧。于是,就推薦了自己的一個賣假貨的朋友,以別人的名義送假,然后雙方分成,不但賺了鑒定費,還跟朋友分了成。
假專家型,用名字換錢。有些專家雖然在單位上熬出個職稱,但水平不高,或者對鑒定缺乏正規學習和鍛煉,卻擅長于包裝自己,不懂裝懂,為了賺錢亂蒙一氣。言必稱“專家”、“理事”、“研究員”,是什么都敢鑒、什么證都能開的“磚家”。
矯枉過正,食古不化。有些專家有學歷缺眼力,理論知識豐富而實戰經驗不足,容易被高仿品騙倒。比如某頂級專家到四川某地鑒寶之余逛文化市場,看到地攤上的仿品,竟然拿起一個來就說是真的,再拿一個還說是真的,連擺攤的商販都偷著笑,這位老專家還很認真地堅持說是真的;還有一種是有眼力缺學識。比如說有的人雖有考古經驗,但面對的往往只是出土文物,在辨偽上就有點遜色。還有的只認自己見過的東西,容易犯經驗主義錯誤,只要是自己沒見過的精品或珍品,常常斷真為假。“這兩類都屬于想說真話卻說不對的。”陳玉泉說。
“點石成金”型。有些專家故意買假,以對贗品進行研究的借口買下假貨,然后再賣給不識貨的人,利用自己的聲譽,“點石成金”。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