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收藏投資為何“步步驚心”?
2013-03-07 15:29:33 作者:陽化杰 來源: 瀏覽次數(shù):0 網(wǎng)友評論 0 條
近年來,關于藝術品收藏投資的負面新聞不絕于耳,無論是在畫廊市場還是在拍賣市場,制假、拍假、鑒假的事件時有發(fā)生,買家吃虧上當?shù)墓适赂菍映霾桓F。為何這一行業(yè)頻頻陷入輿論漩渦?藏家如何修煉才能不被浮云遮望眼?
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特邀顧問、江蘇省收藏家協(xié)會會長徐湖平表示,如今的藝術品收藏和拍賣市場用4個字概括就是亂象混生,圍繞這個行業(yè)的人與機構都遭遇著空前的誠信危機:首先,專家靠不住。從“金縷玉衣”到“漢代玉凳”,如此驚天騙局中涉及的專家往往都是權威,然而為何普通人都具備的常識這些專家卻“渾然不覺”?答案不言而喻;其次,證書靠不住。收費的藝術品鑒定證書已經泛濫成災,一些鑒定機構、鑒定中心為了能夠收取費用,一般都鼓勵文物、藝術品收藏者、投資人開鑒定證書,然而真?zhèn)螀s無法保證;第三,拍賣公司靠不住。從私人古玩商手中買東西不靠譜很正常,理應相對比較穩(wěn)妥的拍賣行、畫廊卻也屢次身陷假拍、拍假的風波,令投資收藏者越發(fā)無所適從。
什么都不靠譜,一個不當心就只能認栽。為何在藝術品收藏投資領域陷阱頻現(xiàn)、步步驚心?
北京榮寶拍賣公司總經理劉尚勇認為,藝術品市場驚人的利益、不斷涌現(xiàn)的財富神話無疑是重要原因。據(jù)了解,隨著國內經濟發(fā)展,藝術品收藏拍賣市場空前紅火,很多東西一兩年就升值數(shù)倍,加上《鑒寶》等節(jié)目的火爆收視,刺激民間收藏越來越火。然而,經年累月下來,真品、精品往往早已“名花有主”,民間玩家光靠“撿漏”已無法滿足。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拍賣機構與造假者勾結日益密切,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造假、拍假一條龍。他們有成熟的造假技術,能騙過高科技檢測手段;他們能給贗品編造出離奇的故事,從而身價百倍;他們能請頂級專家出鑒定證書,指鹿為馬……
中國的古董收藏業(yè)由來已久,從清代起已逐漸形成了一種收藏看眼力,買到贗品自認倒霉的潛規(guī)則。然而,在市場經濟日益成熟、法律法規(guī)日益完善的今天,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亂象紛爭過后,制假機構、拍賣公司、鑒定“專家”卻為何安然無恙?
業(yè)內人士分析,根本原因還在于他們手中都不缺少“擋箭牌”。不僅各大拍賣行自行制定的拍賣規(guī)則充斥著自我保護的霸王條款,現(xiàn)行《拍賣法》第61條“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zhèn)位蛘咂焚|,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更成為拍賣公司逃脫責任的“免死金牌”。同時,《拍賣法》又明確指出,拍賣公司有權保護委托人信息。這意味著,拍賣公司可以拒絕提供贗品的來源,保護了造假者不被曝光。而鑒定專家的“擋箭牌”則是“專家的鑒定結果只代表個人學術觀點,看錯了東西也不用負法律責任”。只要他不愛惜名聲,更在意金錢,漢代人都能坐上“玉凳”了,還有什么樣的鑒定結果不可能出現(xiàn)。
劉尚勇認為,當行業(yè)法律法規(guī)不甚完善的時候,行業(yè)自律非常重要。一些知假拍假的拍賣公司不可能長久,其競爭力只會日益衰減,而負責任、講誠信的拍賣公司都會愛惜自己的名譽,把好自己手中的這道關。
徐湖平等相關專家則認為,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僅呼吁從業(yè)者嚴格自律是無濟于事的。解決的根本還在于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和細化,盡快建立起藝術品科學鑒定的評估體系和定價體系,否則公眾對這樣的行為永遠只能停留在道德控訴的范疇。(蔣芳)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相關文章
網(wǎng)友評論
-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