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荷》:荷葉一反常態,以下垂的謙和之態與器型完美結合。作品舒展大氣,境界高遠。
??? 《翠玉》:以君子之風,著牡丹之韻,貴內質而輕浮華,設玉色,不事華麗,溫潤和雅而質文中藏。
《柳葉蟬瓶》
??? 《小菖蘭》:以蘭喻君子之德,以淡彩畫葉,重彩畫花,蘭葉的線條健美俊秀,富于變化,整個作品寧靜且有韻致。
醴陵釉下五彩大家陳揚龍:
中國為瓷國,陶瓷生產源遠流長,百花齊放。各流派、各窯口,都有其獨門絕活和藝術特色。那么應當如何理解和欣賞一件器物?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醴陵釉下五彩手工技藝傳承人陳揚龍認為,需從整體入手,將材質、器形、繪工,乃至配料、燒制等視為一個整體,去品味瓷器之美。
大家簡介:
陳揚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醴陵釉下五彩手工技藝傳承人。1941年出生于陶瓷世家,15歲從師學藝,從事釉下彩裝飾研究工作50多年。1959年他進行了“龍印底心”以印代畫的技術革新,提高功效近一百倍。歷經3年完成輕工部下達的“釉下色料”的課題研究,為釉下五彩理論奠定了基礎。他根據歷年的經驗,在傳統“單線平填”技法的基礎上總結出“薄施淡染”的技法。他曾參與毛主席生活用瓷的制作,且多次承擔國家國瓷的設計。1米《秋艷》大掛盤陳設于人民大會堂湖南廳。《荷紋文具》、《牡丹文具》被選為國家領導人用瓷,另有6件作品入選中南海紫光閣,多件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首都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瓷器的藝術張力是建立在工藝之上的
在時下的陶瓷界,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我這件東西畫工精良,同時較之普通國畫還有一道燒制程序,難度更大,耗工更多,國畫可以賣出如是高價,我這件瓷器更應高上加高!
真的如此么?
陳揚龍認為,釉下彩裝飾藝術必須將胎質美、釉色美、工藝美、形體美、繪畫美集于一體,從中展現創作者的美學品味和文化修養,同時將生產過程、燒制技術等納入其中來共同考量。陶瓷較之其他藝術品種的美感,首先在其材質的多樣性,是一種不同的藝術載體。匠人的騰挪輾轉,皆于這一材質之上完成,服從于它的特點,不斷強化它的表現能力和獨有的韻味。忽略了這一點,“畫得再好,你怎么能說它是一個好的東西?”
在以畫工著稱的醴陵釉下彩領域中,陳揚龍坦承也有部分創作者有這樣的傾向。這或許是對陶瓷本身的工藝語言理解產生了偏頗。陶瓷屬于工藝美術的范疇,從創作到燒成,與工藝相伴始終,一方面是藝術,一方面是科學,“它必須與工藝相結合,并受工藝的制約”。藝術的張力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而非把陶瓷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我們的一個瓶,就是一個完美的整體,它不是別的東西”。
所以陳揚龍特別強調團隊合作和群體智慧,雖然“薄施淡染”是他的招牌,但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一再強調,那是集納了眾多前輩藝人和同行的智慧而出的成果。
陳揚龍說,醴陵釉下彩的高溫燒制,從成型到加工,再到燒成,必須靠團隊,“一個人搞不好,但一個人搞得壞”。1390℃的高溫下,精密配合的結果,就是永不褪色、無毒無害、胎薄、透明、光澤好的醴陵瓷。
“薄施淡彩”技法解決了
五彩瓷層次感不強問題
隨著信息的開放、交通的便利,傳統工藝美術界所引以自豪而珍視的地方特色似乎正在淡化,這也讓陳揚龍有所顧慮:“瓷器和房子一樣,一百年前,哪兒有哪兒的特色,現在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看上去都差不多了。”陳揚龍說,無論其他門類的藝術,還是其他地方的技法,都可以給醴陵瓷的創作以參考和啟示,但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吸收而不是改造,要充實自己的特色,而不被別人的特色所淹沒。
“薄施淡彩”技法,是陳揚龍退休后根據歷年經驗,借鑒了國畫工筆畫的畫法,在傳統單線平填技法的基礎上,探索并總結出的技法,即在原來顏料中加大了水的成分,著色時,顏色隨水滲進瓷胎,將釉下色料帶入更深層的泥坯中,使顏色沉浸在泥坯里,與泥料溶為一體,這樣,作品既保持了釉下五彩的傳統特色,又加強了水靈通透、清新淡雅的效果,解決了釉下五彩瓷層次感不強的問題,更能體現材質的潤、透之美,目前已經在產區全面推廣。
至于醴陵釉下彩瓷的特色,陳揚龍認為一在清新淡雅。雖然斑斕,但艷而不俗,品鑒它讓人恍惚有一種“從鬧市走向山谷”的平靜感。另一方面,醴陵瓷提供了與古瓷的古樸凝重、深邃沉穩所不同的“另外一方面的美”,鳥語花香、清氣襲人、精巧輕快。
1956年,原湖南省工業廳瓷器工業公司陶瓷研究所聘請名師,傳授技藝,使停產25年之久的釉下五彩瓷得以恢復發展。1959年國慶十周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被選為人民大會堂主席臺用的勝利杯也是醴陵燒制的。1964年國慶十五周年,醴陵又成批精制出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國宴餐具和國家禮品瓷。爾后,毛主席的專用餐具、天安門城樓用瓷、中南海和釣魚臺國賓館用瓷都指定由醴陵生產。醴陵釉下五彩瓷已成為湖南陶瓷的象征。
準備籌建展館呈現醴陵釉下彩發展史
公元8世紀的中唐時期,湖南長沙銅官窯首創了高溫釉下彩繪的新技術。之后的宋磁州窯等北方民窯中的黑褐彩繪,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紅等釉下裝飾工藝迭出。本世紀初,熊希齡等知名人士積極推廣“一立學堂、二設公司”的主張,引進人才、改良工藝,促成了醴陵高火性釉下彩瓷顏料的研制,創造出了釉下五彩瓷——先用墨勾線,然后用桃紅、海碧、金茶等幾十種釉下顏料,采用“平混”、“接色”、“深淺”、“罩色”、“分水”等技法彩繪于坯上,罩釉高溫燒成,燒后墨跡揮發,而呈現白線彩色花紋。1909~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質地精良、潤澤清雅、色豐彩腴、艷而不俗的藝術特色,先后獲武漢勸業會一等金質獎、南洋勸業會一等金獎、意大利博覽會最優獎、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牌獎。
陳揚龍曾說,醴陵釉下彩有三個高峰期:熊希齡為代表的上世紀初,“紅官窯”時期,以及眾多藝人努力、政府支持的當下。現在在醴陵一地,私人作坊有80多家,而延伸出去的產業鏈,從業者可達一兩萬。從工藝水平上來講,今天的藝人比前輩對材料、技法有更多的科學化的理解,表現形態也更加多樣。
身為土生土長的湖南醴陵人,陳揚龍作品典雅大氣,意態高潔。作為城中陶瓷界的前輩,他正在搜集整理資料、器物,希望能辦一個展覽館,將醴陵釉下彩的發展脈絡、各家作品陳列出來,一方面,讓人了解百年來醴陵瓷的風雨,另一方面,讓大家在比較對照中,悟出不同作者、不同時期的風格差異、藝術特色,提升品鑒水平。
市場動向:
兩年升五六倍還要繼續往上走
廣州日報:與其他陶瓷品種相比,醴陵釉下彩似乎還在相對低位,您怎么看?
陳揚龍:是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之前醴陵釉下彩主要作為領導人用瓷等途徑,流到外面市場上的不多,大家了解也較少。我們在一開始做市場的時候,就從比較低的價格開始,給市場、給收藏者一個認識和接受的時間。當然后來價格也在不斷提升,比如一般三四十厘米高的瓶,2009年時賣三四千元的,現在很多都賣到兩萬甚至3萬元,大致都上升了五六倍左右。我的一件小菖蘭瓶,美院著名的楊永善老師設計的,當時約一萬多,現在5萬~6萬。這類精品,我們做的量不大,保證收藏者的權益。
但的確醴陵釉下彩的東西比其他品種,還有距離。它(的市場表現)還沒有到高峰期,還要往上走。
廣州日報:與一些“大師”相比,您顯得很謙和,不斷強調“群體智慧”,為什么?
陳揚龍:大師是傳承文化、傳播傳統的一個榮譽、一個職稱,一向錢看就完了。不管大師還是非大師,最終都是靠作品說話。之前別人最早接觸我們的時候,彼此也不熟悉,也不是看什么“大師”,就是看作品。我信奉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在海邊或者山上看我們自己,都很渺小。所以搞陶瓷,不是看你搞多少花俏的東西,而是看你搞出來的效果怎么樣,你對陶瓷藝術的提升貢獻了多少,你對陶瓷本身認識了多少。人常常要想一想,自己有了這個名聲,有沒有這個分量。搞藝術的人,要想自己東西里的藝術含量,不是整天想著怎么讓別人來說自己。(采寫:卜松竹)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