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誰在收藏中國》、《誰在拍賣中國》之后,作家吳樹近日又出版了《誰在忽悠中國》一書。在實地走訪中國文物市場的幾年間,他對全民收藏熱的真實情況具有更直觀的判斷和更為深刻的分析。盜墓,只是收藏怪圈的一個環節,其背后反映的其實是一個極度荒唐的收藏亂象。
上世紀90年代成立的中國拍賣公司,為中國千千萬萬致富無門的普羅大眾打開了一扇暴利之窗。成交價一浪高過一浪的文物交易,鼓舞著城里人爭先恐后地四處淘寶。由此,一輪空前曠世的全民收藏熱迅速在城鄉蔓延,給一些溫飽堪憂的農民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天賜良機。為了滿足城里人沒完沒了的淘寶熱,也為了滿足自己發家致富的欲望,一些人不惜掘墳盜墓、制假賣假,從祖宗的墳墓里或玩弄城里人的智能游戲中,去攫取改變命運的第一桶金。只要沒進班房,他們為此付出的成本幾乎為零。不幸的是,他們用零成本去與城市收藏者博弈,但卻真真切切地讓中國社會整體去為之買單。
這一輪斂古博富的全民收藏運動,到底讓誰發財了、致富了?
是以身試法的農民們嗎?除極少數動手早、運氣好的人掙了大錢,成為農村新貴之外,一些靠盜墓、制假為生而又沒有后臺保護傘的農民,有的被判刑入獄,一點可憐的家產也被罰沒。有的就算僥幸逃脫法律制裁,頂多也就填飽了肚子、蓋了間房子、生了個兒子,而這些本來就是該屬于他們的基本生存權,還是建立在千千萬萬普通收藏者上當受騙、傾家蕩產的痛苦之上。
那么這些年收藏市場上的巨額資金究竟流進了誰的口袋?這一輪起勢于改革初期的全民收藏運動,的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形成了若干利益集團,最具代表性的有兩類人:一類是擁有足夠金融資本的文物藝術品投機商,為顯性富人;另一類是腐敗官員,為隱性富人。這兩類人躉藏的物品無論真假,也無論出處,都可以成為他們欺行霸市、賺取暴利的籌碼。因為他們借助用金錢或權力建立起來的“絕對威望”,壟斷了文物、藝術品價值和價格上的話語權,只需將自己的藏品進行二次包裝后送上大拍賣場,便能夠創造出農民們想都不敢想的巨額暴利——農民們幾百幾千元錢賣給他們的真假文物,到了他們手里,便可以拍出幾十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天價——這,就是至高無上的資本與權力的力量!
全民收藏究竟給我們這個轉型社會帶來了什么?
從物質層面上看,持續近30年的全民收藏運動,直接導致了我國的文物資源危機。我們幾千年存留下來的地下文化寶藏遭到嚴重破壞,即便有些文物被民間人士收藏,但由于黑市流通頻繁、原始信息丟失,導致這些文物真假莫辨、無據可考,幾乎全部變成時代不清、背景模糊、失去根系的純工藝品,喪失了應有的歷史研究價值。許多珍貴文物甚至在交易過程中破損毀壞,帶著它們豐富的歷史信息與可供人類解讀自身的密碼,永遠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
從精神層面上看,經過這樣的瞎折騰,中國人好古藏古的傳統文化志趣和收藏品位,已被現代文物投機者的滿身銅臭氣嚴重浸淫,收藏活動早已成為一種純粹的投資項目,伴之而來的知法犯法、投機詐騙盛行于市,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
盡管此前各個時期的人們對于收藏品的文化認同和審美志趣不盡相似,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即收藏者都保持著某種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即便新石器時期的始祖也是如此。唯獨這一次全民收藏運動,自始至終都是建立在追求暴利的幻想之上,以至于在近億人的古玩市場上,幾乎只見得到上家與下家,找不著幾個真正的收藏家。(吳樹)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