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洲古城
丹洲鎮位于廣西三江縣南面五十多公里處,古城居于鎮政府駐地西南融江江心丹洲島上,四面縈水,圍如玉帶。據民國《三江縣志.名勝古跡》載「每月夜登樓一望,澄空如練,瀲滟波光,亦一勝概」,對此地景致有此之說。1591年(萬歷19年)三江縣治從三江口(老堡)遷至丹陽鎮(丹洲)。縣城遷至丹洲后,為防止外來者的侵略,明末清初福建籍知縣蘇朝陽率官員與地方人士籌劃興筑而有丹洲城,此洲狀似鰲魚,擺尾抬頭,大有躍躍升天之勢,青山環立,綠水纏腰,天、地、人和三者俱備;北有蒼茂山脈,蒼山疊翠遠抱藍天,南來珠玉群峰,東飛馬九龍,西騰掛榜橫嶺,均為獻寶諸龍,屏障為山,天塹為水……建成之初,設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及城樓,城內設有縣署、學堂、廟宇等較為完善的社會功能區域。由于歷史上戰爭、洪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建筑未能留存。今天,游走古城,雖然只能從有限的珍貴遺跡中品讀它的歷史,但東城樓、北城樓、城墻、祥云圖、古碑文,閩粵會館,福建會館,丹洲書院等古跡依然讓我們感受到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百年的柚子林、百年的釀酒老坊、醇香的臘味、竹編、雕刻等,則讓我們感受到了古城民間文化的悠悠歷史。
丹洲島上空氣清新,安逸恬靜,綠樹成蔭,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島上明清時的建筑處處可見,秀麗多姿的自然風光古意盎然,還有竹林、千年古榕樹、百年茶花、柚林、桫欏等自然景觀和珍稀植物。悠遠的歷史古跡文化,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有東門、北門、粵閱會館、書院、古城墻、古縣衙,錯落分布的古民居等建筑,有很深的文化底蘊。丹洲村民風淳樸,島上“日不閉門、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當今的“世外桃源”,尚有“無人售肉攤”,村民愛好玩石盆景,素有“家家奇石、戶戶盆景”美稱;打油茶、對山歌等民俗仍被保留。
日前,丹洲村榮膺廣西人民政府辦公廳授予“廣西生態古城旅游村”稱號,這是三江縣鄉村首次獲得該榮譽,也是丹洲村景區繼獲得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稱號后的第三個自治區級以上榮譽,堪稱是凈土,是樂園,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丹洲島呈狹長狀,總面積1.6平方公里。全村有苗、瑤、侗、壯、漢五個民族61個姓氏,230戶1035多人;經濟收入以沙田柚和生態旅游為主。
洲上住宅多以磚瓦木結構的桂北民俗建筑為主,巷道寬敞清潔衛生,家家在前庭或后院均種植花草,清雅宜人。當地居民以種植沙田柚為主,整個村掩映在柚林之中。每到柚子花開的季節,整個小島彌漫著醉人的花香。島上明清時的建筑風格處處可見,魚躍鳥鳴,古樹遮蔭,春意盎然。丹洲的臨水沿岸植有蒿竹、柳樹和榕樹,據碑刻古懷遠縣(縣治設在丹洲)城區圖載,柳樹和榕樹始植于明朝萬歷年間。古城中一條主干道鋪著大塊的青石板,而小巷為水泥路面。由于歷史的變遷,雖然多數的古建筑已毀,尚存的諸如城墻、城樓、會館、書院和其他民居以及眾多的古建筑遺址,仍然能夠看出丹洲古城昔日雄偉的風姿,彰顯著一種別樣的嫵媚風情。
筆者因工作關系,有幸踏上古城地域,得以展開雙臂擁抱古城的氣息。都市生活禁錮已久的審美驟然被顛覆,雄偉、榮華、絢麗、眩目紛紛退去,質樸、純美取而代之。眼前的天空不再狹窄;人不再被擠壓得變小;石板路是踏歌起舞的心靈舞臺;屋舍是主人家由著心思用原木或青磚搭建起的;高起的門坎是孩子們悄悄話的樂園;房前屋后的青翠是嘴里品得到的香甜;筆直的村街透出歷史的深邃。
丹洲,你是古城家族的一員。從寧靜開始輪回數百年,質樸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姿態延續至今。古城丹洲沒有車來車往,沒有熙攘的街市,沒有強勢商業化的侵襲,沒有因果報應的迷信色彩,沒有滾滾紅塵的喧囂。清晨,不必追趕都市的節奏,在花香鳥語、雄雞報曉、青石上的腳步聲中慢慢醒來,撩起惺忪的眼,屋頂上的炊煙挨家升起來,飯桌上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開始,老少圍圓桌端坐,倘若有借宿的人,便叫到一起湊個熱呼,素粥押著兩口家制的小咸菜,暖心暖手,其樂融融。寧靜是穿越信息過剩時代、浮躁時代的力量,心靈回到最初狀態。青磚依舊,碧瓦尚全,在不經意間有一種美妙恬淡的意境。
寧靜淡泊是古城的傲岸,這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淡看官俗,無所羈勒。勤勞致富是古城人家的幸福源泉,春耕秋收是古城人家的心想事成。汗水澆灌伴隨春華秋實,辛勤勞作肩上的擔子變成肥、變成水、變成柚。清早,古城渡口鳴響汽笛,勤勞的農家便將沉甸甸的柚子運載出去,豐收的滋味繪出了喜悅的眉眼、翹彎的嘴角,甜蜜的果實分與更多人共享,主人家這樣兌換了內心的甜蜜。
朗夜魂牽夢縈,弦月如恥。古城對月遙望,幽雅和安謐相互守望,光與影定格畫面,文化與風景在月色中融合。夢中畫卷提示著往事,喚起對歷史的共鳴,勾勒出明風清雨的輪廓,沖擊我們極盡的想像。
一座古城,一段故事,一種夢幻,一幅美景,天人合一的夢境耐人尋味。
上一篇: 宣南有個梁家園(圖)
下一篇: 丹洲:生態古城 寧靜淡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