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地理
如果從西周,眼下北京的這塊地界上出現了最早的城市“燕”和“薊”算起,北京這座古城已經差不多三千歲了。因為歷史久遠,所以北京有著太多的歷史文化流傳和典故,北京的一個鎮、一個村、一條街、一條胡同,甚至一口井、一塊磚石都有故事。它們有的已被史學家們拂去歷史的塵埃,放射出金子般魅人的光彩;有的如散落在泥土中的珍珠,待我們這些后人在先人遺失的沙礫中細心地撿拾,并把它們串聯起來。為此,我們開辟了“古都地理”這樣一方園地,希望有心人來此耕耘。
宣南有條歷史悠久的胡同,叫梁家園,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了。
這條胡同不算長,東西也就八百步的光景,但是在宣南的歷史上卻聲名卓著。早在明萬歷年間的京師全圖上,已有其名,只不過那時這是片明顯的水域,到了清乾隆年間仍然是波光潾潾,風景宜人。《京城坊巷志稿》有記載:“梁園引水故道,黃蘭巖民部寓梁家園,積水到門,顏其堂曰半房山,后有疑野亭,朝爽樓,前對西山,后繞清波,極亭臺花木之盛。池之南北旗亭歌榭不斷,游人泛舟,竟夜忘返。”
民國初年,1916年的地圖上這里只剩下一片“開闊地”,北有官醫院,南面臨街。到了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梁園早已物去人非,舊貌無存,但是依然可以看出某些當年模樣。先由地勢上看,梁家園遠比北面的前孫公園低洼,前孫公園有三條胡同通向梁家園,自東向西分別是:東富藏、梁家園西夾道(現梁家園西胡同)、蔴線胡同(現紅線胡同)。無論走哪條胡同,自北向南,一路下坡,小胡同東富藏的落差最為明顯。梁家園最低處,則是當時的梁家園小學本校的北半部。那時的梁家園小學是現在的143中學地方,現在已沒有梁家園小學。
當年的梁家園胡同東半部分可稱為文化街,自東向西,路南有個職業學校,還有梁家園小學分校;北面自東而西則是外二區政府、梁家園小學本校。不長的小街,四個單位,三個是學校,可以稱做是文化街吧。
這里不但是文化街,而且還依稀顯示著當年的園林風采。胡同東口有個大鐵柵欄門,街的北邊有一排柳樹,街的南邊,也就是職業學校的北墻外是一條明溝,大約二米寬,一米多深,在中腰處有塊青石板搭的橋。而職業學校和梁小分校的門口,也各有座橋。梁小分校的橋是白石頭的,相當好看。這條溝長滿青苔,每當下雨時,小學生們不敢靠近,因為真有孩子掉下去過,鬧了一身濕,十分狼狽。
外二區是個開闊的大院,三開間歇山式的大紅門,開在大院的東南角。院內北側一排平房,七間左右,前出廊,紅色立柱,蠻氣派。西側也是排平房,南面的平房則是大門的延伸,這樣構成了個三合院。東墻有個車門,順著墻兩行大柳樹,真像一個大宅門。
梁家園小學本部又是另番景象。學校占地較大,大門在梁家園街北,后墻則是梁家園后身(現在的梁家園北胡同)。校門實際上位于學校的中軸線地方,進大門繞過影壁,一條甬路通向二門。甬路西邊是大約一百平方米左右的操場,操場北側有個磚砌的舞臺,在這個臺上小學生們還演過戲呢!
甬路東邊是個不大的菜園,北面有臺壓水機。壓水機的水量相當大,課間休息時孩子們常來壓水機玩耍。南面則是一個小院,不是小學的范圍。甬路的盡頭是二道門,這是一排平房,門洞就是二門,門洞東側是傳達室,再過去是教室。門洞西面是辦公室。二門洞上邊有塊磚砌的告牌,上面寫有:國立梁家園小學,趙伯英( 趙伯英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梁小的校長)。
進二道門,下個臺階,迎面是個小三合院,院前左右各有甬路通向兩側。三合院的入口處有孔夫子像,實際上只是一個小的立柱,上面擺個孔夫子的小畫像。繞過夫子像進入三合院,左右兩間教室,北房是五間大廳,是學校的大禮堂,南北兩面開窗。禮堂前有甬路向東西兩側,和來自二門的甬路連接。禮堂的北面是一排教室,再北則是塊小空場。
如果由二道門西拐,順甬路前行,北拐,東邊是三合院,西邊則是教室。再向北過了小空場,靠北墻處是棟二層小樓,據傳是老師們的宿舍。由二道門東拐,沿甬路向北拐,東邊也是教室,北行到頭,則是廁所。整個梁家園小學本校的布局就是這樣。
在本校和外二區之間,還有一棟二層樓,呈四方圈形,那時是個日語補習學校,叫做什么“敬天”。街的南邊,把口的是梁家園小學的分校。校門也是歇山式三間大門,不過規模比外二區小得多。門口有橋,進大門沒幾步就是主建筑,通道式的平房,兩邊各有三間教室,一、二年級的孩子們在這里上課。
分校東邊是職業學校,這個學校占地較大,一直延伸到梁家園街的東口,但似乎學生不多,少見人出入,自己也沒進去過,對他一無所知。
梁家園小學向西、向南還有兩條胡同,西向通向蔴線胡同,南向則通向騾馬市大街,但是梁家園的主要布局集中在東部。總的來看,梁家園小學本校地勢低洼,外二區地面較高,寬敞平坦,可以設想當年的湖面就位于小學本校處。另外,梁家園東口外的東大院,這里較為寬敞,在北邊三岔口處有口大水井,井上面架有高臺,這口井當時是這片地區的水源。聯想到梁家園小學的壓水機,可以想見,那時梁家園的地下水位是相當高的,這由側面也印證了歷史上的梁家園的水面。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梁家園四季風光也是美好的,令人回味。
春天,尤其是初春,孩子們剛脫下穿了一冬的厚棉褲,別提多高興了。春光明媚,放學了,孩子們由校門沖出來,歡笑著、跳躍著、奔跑著,那股高興勁至今難忘。大雁過來了,由南向北,在天上不斷地變換隊形,時而人字,時而一字,似乎連大雁也喜歡路過梁家園。
風和日暖,東大院處人們放起了風箏。張繼伍師大爺的風箏最有趣,兩個綢子人組成,放到空中,綢人互相回旋,變換位置,很有風味。由于風箏拉力很大,放風箏的線不是普通的繩,而是京胡用的子弦,有一次我試著拉拉風箏,根本拉不動。
小學里,甬路旁的楊樹發芽啦,孩子們托著楊樹的“毛毛蟲”互相追逐取樂。
夏天到了,外二區的大院是個景觀。輕風吹來,大柳樹的細枝隨風搖擺,娓娓動人。陣雨過后,陽光照耀,柳樹的清蔭如蓋,地面水坑片片,蛙鳴,蟬唱,一片清幽景色。也許是因為來往人不多的原因吧,平時街上行人不多,只有下學時孩子們的喧鬧才打破夏季的寧靜。
還有個“景觀”,那時在騾馬市大街把口處有個陳潔民牙醫館。陳醫生養了不少的京吧。每當夕陽西下,暑氣初消時,小京吧們就出來遛了。近二十只小狗沖出家門,成群地奔跑,互相推擠沖撞,也是另番歡快景色。
秋天,梁家園街又加了幾分凄靜,但是趕上這時節節日不少,也別有特色。農歷七月七日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孩子們卻另有高興的玩意兒——蓮花燈是應景的寵物,以軟紙弄皺成花瓣,染成粉色,組裝起來呈花籃狀,大的蓮花燈可達一米多高,非常好看。孩子們只玩小的,一來大的太貴,二來也拿不動。每逢七夕,天黑后孩子們舉著點亮的蓮花燈在街上閑逛,還唱著:“蓮花燈,蓮花燈,今兒個點了,明兒個扔。”的確,蓮花燈只玩一天,壽命可算短了,但是,就是這個風俗。
七夕夜,梁家園,相鄰的東大院,蓮花燈燈光閃爍,孩子們笑逐顏開,直到夜靜,依然不肯散去。中秋節夜也有不少人出來賞月,但是仍然比不上七月七熱鬧。大雁們則又自北向南飛向南方,依舊經過梁家園。
冬天是最寂靜的日子。那時的冬天很冷,尤其是雪后,孩子們彎著腰,縮手小跑著上下學,只盼著春天快來。外二區大院內更顯得凄涼。雪后的大院一片銀白,麻雀都很少。只有東大院的水井依舊忙碌如常,轆轤聲打破了冬日的冷靜。
那時的梁家園小學還是小有名氣的,也算是個“重點校”吧。學生們不僅是就近上學的,還有不少來自宣武門、菜市口、白紙坊一帶的,教師隊伍也蠻好,相當數量是來自師范大學畢業生,例如教自然的劉老師、教數學的李老師等。
1945年,我們六年級甲班同學,考上“重點中學”的就不少——施家祺考上師范大學附中,謝惠佑考上市立三中,我、于效石、白寶林考上了市立八中,侯安、周怡芳、周家璽、劉穎生等考進了師范大學女附中……一個班,也就三十幾個人,那么多人考進有名的初中,真算不簡單了。
梁家園小學的初夏風光也是很好的。甬路旁的楊樹已經綠蔭成林,芙蓉花(合歡樹的花)開了,長長的粉尾巴垂著,像是在招手。我們就是在這美好的日子,唱著: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離開了母校梁家園小學。盡管那時我就住在離母校不遠的東富藏胡同,可是再也沒回訪母校。也因為是年輕,不懂事吧。到了想回母校看看時,已經晚了,早已無處尋蹤了。
梁家園徹底地變樣就始于梁家園小學的拆遷。大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拆了小學,填高了低地,蓋起了樓。而后,成了什么財會學校,再后,就是143中學。外二區在解放后,先是公安局的前門分局,后來則是宣武分局。搞不清由什么時候起,大院消失了,蓋起了大樓。小學分校先成了什么少年宮,職業學校則變成了水泥公司的大樓,水井不知在什么時候沒有了,梁家園的水徹底地湮沒了。
今日的梁家園胡同,熱鬧而喧囂。街的南邊一排店,有旅館、超市、送水公司和小區的大門,前面整日是一溜機動車,本來不寬的小街更顯得擁擠,寧靜的梁家園已經不見,昔日的梁家園只有在夢中去尋找了。
上一篇: 北京四合院:京味文化的建筑之美
下一篇: 宣南有個梁家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