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青銅鏡
在古代的青銅生活用器中,照面用的銅鏡流傳深遠,多彩多姿,制作也非常講究。早期的銅鏡均作圓形,正面磨光發亮,背面有鈕用于穿帶,便于配掛。而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銅鏡產生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
殷商時期的青銅鏡較小,鏡背有幾何紋飾。
西周時代的銅鏡一般為素背,但其鈕制形式很多。
春秋時期銅鏡很少,多數為素背,少數飾有虎、鹿、鳥紋。
戰國時期,銅鏡大量發展起來,而出土最多的地區是長沙,說明銅鏡的鑄造重心已轉入南方地區。這一時期的銅鏡制作多精巧輕薄,鈕細小,一般鑄有精美紋飾,最常見的有山字紋、龍鳳紋、花葉紋、連弧紋、菱形花紋等,鏡背無紋飾的素鏡較少。
西漢銅鏡逐漸厚重,鏡上常有吉祥語的銘文,鏡鈕多作半球形,柿蒂形鈕座十分流行。此時還出現了“見日之光”透光鏡,即當鏡面承受日光時,墻上就反映出與鏡背相對應的圖案。
東漢中期至魏晉時,出現了浮雕的畫像鏡和神獸鏡。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巔峰時期,不僅制作精工,而且打破了傳統銅鏡為圓形具鈕的單一模式,出現了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和帶柄手鏡等多種形式,紋飾也變得豐富多彩,有花蝶、葡萄、鳥獸、人物故事等。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金銀平脫螺細鏡。
宋代開始鑄鏡技術逐漸走向衰退,宋鏡紋飾以纏枝花草、牡丹等為主,南宋湖州是最著名的鑄鏡中心,鏡背常附有制鏡作坊的標記。
清代乾隆以后,銅鏡漸被玻璃鏡所取代。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