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5年間登記消失文物2134處 主要為古墓古建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大戲曲家湯顯祖一語道破了古往今來多少游人對安徽的向往。在這片歷史悠久、群星璀璨的江淮大地,有三國故地,有歐陽修筆下的醉翁亭,更有有“中華文明曙光”之稱的含山縣凌家灘聚落遺址。
然而,這些歷經了千年風雨、傳承了千年中華文化的文物,卻在當今社會面臨著消失的危險。自2007年,安徽省文物局啟動了歷時5年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普查人員的腳步踏遍了全省107個市縣。經國家普查辦核定,安徽省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5005處,其中5年間新發現的文物有17185處,復查登記7820處,登記消失文物2134處。
文物因何消失
據安徽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普”是對全省不可移動文物全面普查,包括復查,新登記的文物涵蓋了各個歷史朝代,尤以建筑類遺址居多。消失的文物主要為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消失的原因比較復雜,其中城市建設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同時,地方公布的各級不可移動文物并沒有消失。部分消失文物沒有定級,且地理位置比較偏遠。
文物普查后呈現出的數據并不代表文物完全消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李虹說:“距第二次文物普查已過去20多年,由于受到當時普查條件限制、人工統計不夠準確等原因,使得‘三普’之后文物消失的數據才會如此驚人。”同時,由于古遺址、古建筑群等占地面積廣,不可移動文物不可避免地與城鄉基礎設施、城市建設規劃發生沖突。李虹說道:“文物消失主要是因為配合經濟基本建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對涉及的文物點做考古發掘,一些發掘以后回填的遺址,不再作為不可移動文物保留。二是在一些偏遠地區,不少文物古跡散布于廣大田野、山區,無人管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而坍塌、損毀。”
重點閱讀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