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具有5000余年文明史、近2560年建邑史,文化燦爛、名人輩出的常州來說,缺少“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正式認證,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今年,常州市政府將“大力建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為重點工作,并提出“到2015年成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常州人期盼多年的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迎來了新的機遇。
常州歷史文化燦爛
1982年,國家為了促進地方增強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意識,采取申報的辦法,命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皣覛v史文化名城”,則特指“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
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國務院先后公布了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共99座。此后又陸續增補了11座,總計120座。其中,江蘇擁有南京、蘇州、揚州、鎮江、常熟、徐州、淮安、無錫、南通、宜興10座城市,而常州,至今仍與江陰、泰州、高郵、興化、如皋并列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與常州在中國歷史文化史上的地位相比,實難相符。
常州歷史文化之燦爛,早已無需贅述。城河相依、河抱古城的古城形制,遍布全城的古跡遺存,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春秋時期植根發芽的吳文化,南北朝時期的齊梁文化,明清時期的五大學派,在中國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這里也是歷代名人輩出之鄉,名人數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第四。僅一個小小的青果巷,就走出了唐荊川、惲鴻儀、盛宣懷、李伯元、瞿秋白、劉國鈞、周有光等一大批歷史名人,被公認為全國罕見的文化現象。
可以說,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是常州成功申報的最大優勢。
3次申報3次錯失
雖然擁有很多獨特的基礎和優勢,但常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路,一直走得很不平坦。
上世紀80年代起就全程參與申報工作的文化學者邵志強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常州曾三次嘗試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三次都遺憾地與這項榮譽擦肩而過。
“上世紀80年代初,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審批時,還沒有采用申報的形式,也沒有現在的打分體系,而是由專家組直接評選出來。當時,常州曾被列入其中。”邵志強回憶,“1986年和1994年的兩次,常州也都進行了申報工作。”
三次錯失的原因,大都是因為在某項文物保護問題上的不當處理。而在2000年之后,常州又因為歷史文化保護問題,兩次被中央媒體報道,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前景,也因此一度蒙上陰影。
但3次不成功的申報,也成為了改進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契機。進入新世紀以來,常州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建立了歷史文化保護的工作機制。目前,常州擁有國家級文保單位5處,省級50處,市級152處。擁有世界級“非遺”項目1個,國家級12個,省級38個,市級90個。
畫定申報“路線圖”
常州市政府提出,圍繞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將大力推進八大工程、39個重點項目的建設。
八大工程包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體系編制、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各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擴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歷史文化研究宣傳。
39個重點項目主要有: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修繕保護利用、前后北岸業態調整、大運河申遺、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盛宣懷故居修繕保護、惲代英紀念館建設、蘇東坡紀念館建設、石龍嘴歷史風貌區修繕保護、編制《常州市區古鎮古村老街整體框架體系規劃》、淹城、闔閭城、寺墩、圩墩等大遺址的進一步保護與研究等。
其中,備受關注的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修繕保護利用項目,已于去年正式啟動,目前正在順利推進中。而對此類歷史街區和風貌區的修繕和保護,都會嚴格尊重歷史風貌,突出民生保障,既延續歷史街區的文脈,又完善歷史街區城市功能。
常州人一直引以為豪的名人故居,也將呈現新氣象。據常州市文廣新局透露,到2015年,蘇東坡、盛宣懷、趙元任、周有光等一批名人故居或紀念館,以及意園、近園等江南園林都將得到修繕,大運河(常州段)申遺也將如期完成。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