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元號"傳人楊福喜的"角弓雕翎"情緣(組圖)_中國網(wǎng)
2013-01-31 21:21:54 作者:陽化杰 來源: 瀏覽次數(shù):0 網(wǎng)友評論 0 條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系列之二:
屈建軍 文/攝影
楊福喜取出家傳老弓
楊福喜收藏和制作的傳統(tǒng)弓
在北京朝陽區(qū)團結湖附近的市水利局家屬宿舍大院里,一溜坐東朝西的平房中有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里面堆滿了各種木工工具,以及各式弓箭的半成品,墻上掛著各式弩弓,這就是“聚元號”第十代傳人楊福喜的工作室。
2006年6月,“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我國的傳統(tǒng)弓箭行業(yè)現(xiàn)只剩下北京“聚元號”一家弓箭鋪。以眼為尺,以手為度,很少有具體數(shù)據(jù)可以參考,楊福喜說:“弓箭制作全憑工匠的技藝和經(jīng)驗,必須師傅手把手地教才能學會。材料都是天然的,像木材、樺樹皮、牛筋、牛角等等,沒有一根一模一樣的,無法像現(xiàn)代工業(yè)那樣用卡尺或者天平計算使用多少材料,只能用眼睛看、用手摸。”
大量運用天然材料也給材料采購帶來了難度,楊福喜說:“清朝時候有專門的原料采購商,現(xiàn)在很多原料都難找到。比如牛角,能用在弓上的水牛角的長度起碼要在60厘米以上,也就是說需要五六歲的水牛,但一般水牛長不到這個年齡就已經(jīng)進了屠宰場,現(xiàn)在市場上一噸水牛角大約有350只至400只,能夠長到這個長度的只能找出十幾只,不好的時候連十只也找不出來。我真的擔心有一天再也找不到這么長的水牛角了!”
楊福喜說,我國的這種傳統(tǒng)弓真正的名字應該叫做“筋角木反曲復合弓”。從名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制作弓箭所需要的主要原料:筋即牛筋;角是指水牛角;木則多用產(chǎn)自江西的竹子,因為那里產(chǎn)的竹子比較粗壯、結實耐用。除此之外,制作一張弓還需要20多種天然材料,20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制弓的步驟大體可以分為“白活”和“畫活”兩步。
“白活”指制作弓的主體,首先需要用竹子制成弓胎子,兩頭插上木制的銷子,外貼牛角,內(nèi)貼牛筋,上板凳幫助弓的主體成型,一張弓的主體就基本做好了。
“畫活”主要是對弓體進行裝飾,這一步使弓看上去更富神韻。首先用樺樹皮和鯊魚皮把弓包起來,再涂以顏色,畫上圖案。就這樣,一張頗具東方藝術美感的古式弓就做好了。據(jù)考證這些制作弓箭的原料、工具和技法與《考工記》、《夢溪筆談》、《天工開物》所載非常相近。
現(xiàn)在制作一批弓10張至12張,一般需要花費三四個月的時間。
楊福喜深有感觸地說:“一個手藝人從二十幾歲開始,做到不能做,大概做不了一千張好弓。如果現(xiàn)在只有我一個人做的話,從40歲開始,這一生能做幾百張弓,全世界也就這么幾百張弓。”他認為這些弓箭有收藏價值,所以要給自己和后代留幾張好弓。
一張弓、五支箭賣3000多元。當買主把弓箭取走的時候,他總覺得缺點什么。現(xiàn)在的買主大多對這傳統(tǒng)弓箭的來龍去脈了解甚少。“聽老人講,以前的買主對弓箭都能說出個一二,下訂單的時候都能說出來要什么花樣的”。楊福喜說,如今他要培養(yǎng)一批懂弓箭的買主,“這也算是歷史賦予我的使命吧”。他喜歡“以弓會友”,遇上談得來的朋友,“寧愿少賣些錢,也得交個朋友”。“我現(xiàn)在制作的弓箭主要是滿足一部分博物館的收藏、展示的需要,也有部分出售給朋友或由朋友介紹的顧客,買者中大多喜愛弓箭制作工藝或射藝活動,也有作為民間工藝品收藏的。”
楊福喜從倚墻而立的架子上取下一張制作精良老弓,弓身舒展勻稱,刷成紅、黃、綠三色,弓的正面繪有龍紋。順著他的手指望過去,只見弓的內(nèi)側(cè),刻著“道光三年毅甫制”幾個字。他說,這張弓是“聚元號”掌柜為紀念弓箭鋪成立百年特制的。“文革”時,為避風險,楊家人曾把這把弓鋸為兩段,藏在劈柴垛里。
清道光三年即1823年,以此推斷,“聚元號”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