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56民族漢族新聞

漫漫絲弦傳承路 湖北老河口絲弦傳承人余家冰_中國網

2013-01-31 21:21:54 作者:陽化杰 來源: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漫漫絲弦傳承路 湖北老河口絲弦傳承人余家冰_中國網

  清風徐徐的早晨,當一輪紅日染滿漢江的時刻,位于漢江河邊的老河口濱江公園,垂柳搖曳,鳥語花香,游人如織。公園中央,一支古色古韻的“絲弦樂隊”正在激情飛揚地演奏著一首首古樸典雅的絲弦樂曲。這個樂隊演奏的曲牌,就是被湖北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名錄的老河口絲弦。

  提到老河口絲弦,人們就會想到它的傳承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老河口市群藝館退休干部余家冰。

  在自家巷口結緣絲弦

  余家冰,1944年春出生于湖北老河口市一個叫楊家巷的巷子里。父母親都是教師,父親教音樂,吹拉彈唱樣樣都會,可以說她是生在一個音樂世家。她自幼就對音樂有一種敏感和天賦。當她還是一個小姑娘的時候,認識了巷子里的一個人,從那時起,她就注定了要與絲弦結緣。

  上世紀50年代初,在她所住的楊家巷南頭,居住著一位年過半百的老藝人。每到盛夏傍晚時分,那位老藝人就會在巷子里擺一方小桌,架一張古箏,戴一副眼鏡,端坐桌前,神情專注地彈奏起來。雙手彈、按、揉、吟自如,優美的琴聲響起,左鄰右舍的街坊們,呼啦一下,傾巢而出,將涼床、靠椅、席墊擺滿了一街兩行,“繪”出了街巷一景。一陣陣優美的琴聲,滋潤著人們的心田,給炎熱的小巷帶來絲絲清爽。與小巷悠閑樂哉的人們不同的是一位小姑娘,她不待在父母身邊享受親情,也不與小孩們嬉鬧。而是經常雙手背后站立在老人跟前,聽得入神。時間久了,老人偶然抬頭問道:“你喜歡?”小姑娘微笑著點點頭:“喜歡!”忽然小姑娘從背后拿出了一支短笛,扭扭捏捏地和著老人的韻律,咿咿呀呀吹得像模像樣。老人驚奇道:“你怎么會吹我的曲子?”小姑娘說:“我住在巷子東頭,父親叫余立志,從小教我學笛,我天天在這里聽,就會了你的曲子!”老人若有所思:“你就是余老師的姑娘!喜歡?我教你!”老人名叫王直夫。余家冰當時只有9歲。從此楊家巷又添了一景,老人的琴旁有了一位伴奏的乖巧小姑娘。

  王直夫出生于中醫世家,然而他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更令人驚嘆,不僅擅長三弦、古箏、琵琶、洞簫、二胡、嗩吶,而且熟悉很多民間小調,尤其對絲弦音樂有創造性研究,在老河口民間音樂界有“奇人”和“魁首”之稱。

  拜這樣的高人為師,是余家冰一大幸事。但拜師容易,學曲難。炎炎夏日,同伴們一放學,就山呼海嘯般下河游泳,歡天喜地地去綠蔭下粘知了;瑞雪紛飛的隆冬,同伴們一溜煙地去滑冰,歡呼雀躍地堆雪人,她卻要跟隨老師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學指法、奏樂譜、唱曲調。夏天被蚊蟲叮咬得奇癢;冬天手背凍得紅腫潰破。平時上學路上,背著書包還在背曲背譜。雖然苦一點,但兩人名為師徒,卻情同父女。在王先生的嚴格要求指導下,余家冰進步很快,小學畢業那年,余家冰基本學會了老河口絲弦的大部分曲牌。成為“老河口國樂研究社”的小骨干。

  “文革”中保護絲弦

  在老河口絲弦已發展到鼎盛時期的時候,遇到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民間音樂被誣為“封、資、修”,不準練、更不準演奏。一天王直夫把余家冰叫到屋里神秘地問道:“你害怕嗎?”余家冰望了望恩師那憂慮的面容,搖了搖頭:“老師不害怕,我也不害怕!”“好!一言為定!”繼而老師面露喜色又開始高談闊論:“絲弦是一天不練,別人不知自己知,兩天不練,觀眾不知行家知,長期不練,未來不知良心知呀!我們要對未來負責,就來他個‘絲弦地下行’。”

  在那非常年月,余家冰和他的師傅將門關好,將窗簾拉上,還是繼續練習和整理絲弦曲牌,有時怕琴聲傳出去,他們就打手勢,傳口喻,師傅嘰里呱啦,學生心領神會,外人還當在說“醫書”呢!有時老師講不清音符,就在地上用粉筆畫,起身時將其擦掉。余家冰一邊學習一邊整理,記錄了三本厚重的資料,整理出100多個曲牌。

  與時間賽跑搶救絲弦

  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初,余家冰已調到老河口群藝館工作。此時,她對老河口絲弦及其他民間音樂的保護傳承有了新的認識:這些珍貴的民間音樂“遺產”,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斷線,我理應承擔這個歷史責任,抓緊時間將老師的東西保留下來!因為當時,王直夫老人已80歲高齡,身體已不是很好了。俗話說:“人在藝在,人死藝亡。”余家冰開始與時間賽跑,搶救絲弦。

  由于“文革”那特殊年代中整理的曲牌,都是一些隨學隨記的草稿,比較“凌亂”,有的還停留在“口傳”上。余家冰與老師商議,要保留絲弦的原生態。然而面臨的問題是每個曲目涉及到的樂器達十種之多,哪一種樂器應該怎么演奏,只有王直夫知道,當時沒辦法組織一個樂隊來一邊演奏一邊記錄。于是余家冰找了個錄音機,對每一個曲目,由她唱,王直夫則循著調兒,將每一種樂器的演奏方法示范給她看。就這樣,一個示范,一個邊錄邊記,然后整理成樂譜,再經王直夫過目定稿。

  后來,老師的身體每況愈下,不能起床了,余家冰就把錄音機放在床頭上,錄下與他的談話,把已整理好的樂曲唱給他聽,請他校正。年長日久,余家冰的身體也有挺不住的時候。有一次她發燒,渾身打顫,躺在床上起不來,但一想到中午要到王老師家錄音,想到他的時間不多了,就掙扎而起,挎上錄音機到了王老師家。在嚴寒的冬夜手腳凍僵,站起來跺跺腳、搓搓手,活動之后又坐下來,繼續記譜、整理,手、腳都生了凍瘡。同行們說她太辛苦了,她說:看著桌上放著一疊疊自己整理好的曲牌時,心里感到美滋滋的、甜絲絲的。

  就這樣,在王直夫老人去世前的兩年中,余家冰贏得了時間,把老河口絲弦原生態地保留了下來,王直夫也將他的音樂,全部傳給了余家冰。

  心血凝聚的絲弦“寶書”

  在余家冰家中,一架古色大氣名為“神韻”的古箏前,擺放著一本名叫《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老河口分卷》的書,分卷中介紹到:老河口絲弦是民間藝人行藝和文人學士自娛的音樂,絲弦音樂興于河南省開封,其主要成份是汴梁(開封)小曲,現有的曲牌名稱如《坡下》、《打棗桿》、《銀扭絲》、《疊斷橋》、《劈破玉》等,皆屬明、清流傳于民間的小調曲牌。老河口絲弦屬汴梁小曲的分支,由河南傳入,距今有400多年歷史。老河口絲弦在當時應屬文人的高雅藝術形式,后經演變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樂種,且在民間流傳開來,至清末老河口絲弦演奏已成規模。湖北老河口是這一樂種很有影響、年代悠久、人才集中、并具有相對穩定班社的地方,故稱“老河口絲弦”。

  這本書的書名是手寫的,里面內容也是手寫的。這書以手抄的方式“出版”了兩本,一本被武漢音樂學院收藏,一本被余家冰藏于家中。讀者只能到她家里看,不外借、不外傳,就連我這個“寫手”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是的,這本書凝聚了余家冰40多年的心血,這是她與王直夫相遇相知,相教相學,傳承研究,歷經磨難,精心撰寫的一部原生態“奇書”,還未正式出版,若是不翼而飛,那將是何等的遺憾。

  這本書約50多萬字,記載了老河口絲弦的全部曲牌演奏方法、歷史淵源、傳承情況、藝術特征等。對《思情》、《思春》、《思鄉》、《閨中怨》、《高山流水》、《打雁》等曲目都作了重點介紹。武漢音樂學院教授史新民看后感慨地說:“有了這本書,老河口絲弦算是保住了。”

  讓絲弦重放光芒

  余家冰退休后,仍擔任著老河口音樂舞蹈家協會主席,但她傾注精力最多的還是絲弦。她說:“一坐在古箏前就會興奮起來!我要把這種興奮傳遞給廣大藝友,使更多的市民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遞和熏陶,讓老河口絲弦重放光芒!”2006年在老河口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她開始奔走于各文藝協會團體,挑選絲弦演奏員、演唱員,組建了原汁原味的21世紀“老河口絲弦演出隊”。她親自培訓、演示,一板一眼地扣,一音一調地定音,手把手地把老河口絲弦教傳給隊員。經過3個月的培訓磨合,老河口絲弦開始走進街巷、公園、茶社、戲院演出,并參加老河口招商引資文藝晚會和全市宣傳系統春節聯歡晚會等大型演出。人們津津樂道:“國樂社又回來了!”老河口絲弦40年后重返舞臺,像一位穿越了歷史時空的老人,向人們投射著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涂宏偉)

重點閱讀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復制地址給QQ/MSN好友]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觀注:熱點圖片
精彩推薦
安全聯盟站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