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民歌的新發展_中國網
20世紀初,中國開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各根據地產生了許多革命民歌。50年代以來,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階段。社會條件、人民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民歌也隨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出現了新的內容和新的精神風貌。在革命戰爭時期,人民群眾勇于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在新民歌中得到真實的反映;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樂觀向上、艱苦創業、英勇豪邁的特點在新民歌中有了生動的體現。
新民歌音樂的創作大致有3種情況:
1.用現有的歌曲調填上新詞,曲調基本不變,只在演唱處理以及速度、調高等方面作某些改動,這是最簡易的一種。革命戰爭初期的新民歌和民間歌手的創作中,大都采用這種創作方法。如《五卅運動》一歌,就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將《孟姜女》調填上工人斗爭內容的新詞而在群眾中廣為傳唱的。
2.較完整地沿用現有民歌的曲調骨架,將其曲調作局部的變動,以適應新內容的表現需要。如抗日戰爭時期產生在陜北根據地的《繡金匾》即是在當地民歌《繡荷包》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
3.許多專業作曲家遵照某民族、某地區民歌的典型特點寫出的具有濃郁民歌風格的歌曲,深得廣大群眾的喜愛,并廣為傳唱。如:冼星海的《二月里來》、劉熾的《新疆好》、歐陽謙叔等的《洪湖水,浪打浪》等。然而在習慣上,不將其列入中國民歌的范圍。
中國網 2003年11月1日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