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元朝滅亡后,漢族人在華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漢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數的漢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來,為今后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滅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為明太祖。太祖即位后,立刻對以往的制度進行改革,自太祖后,明朝廢去中書省和丞相,分政權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屬于皇帝管轄。這種六部制成為此后明清兩代的基本政權組織形式。為了選拔官吏,明朝還擴大了科舉的規模,明確規定以程朱理學的四書、五經為內容,以八股文為形式的明科舉制度。此外,明朝還用了長達二十余年的時間制訂"大明律",促進了社會的穩定。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其后惠帝朱允文即位。此時,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爭,燕王打敗惠帝統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成祖為了加強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防御,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親征,先后打敗韃靼、瓦剌兩部蒙古騎兵,并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至北京,以此加強對北方諸族的控制。
明朝自成祖之后,歷仁宗、宣宗至英宗一直處于上升的階段。公元1449年,瓦剌部進軍南犯,英宗與宦官王振領兵五十萬出擊,行至土木堡被瓦剌軍所襲,明軍全軍覆沒,英宗也被俘。在毫無阻擋的情況下,瓦剌軍很快就兵臨北京城下,這次事件史稱"土木之變"。此時在北京留守的兵部侍郎于謙果斷的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景泰帝),組織全城軍民準備與敵決戰。經過艱苦的戰斗,明軍終于打敗瓦剌軍。使其不得不放英宗回朝,并與明朝議和。英宗回國后,于1457年趁景泰帝病危,在宦官的幫助下奪回了政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兩朝天子"。在英宗復位之后,立即逮捕于謙,而助其奪權的宦官都被授以爵位。這樣一來,使此后歷代的皇帝身邊寵信的宦官的權利大大超出朝臣的權利,明朝的統治幾乎落在他們手中。其中以武宗時的劉謹及熹宗時的魏忠賢最為甚之。
處于明朝中后期的明神宗萬歷皇帝為了改變當時混亂的政局,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任命張居正為首輔來進行整頓。張居正是當時明朝最有遠見卓識的人,他于經濟、政治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為了農業的發展,萬歷六年,張居正不顧大士紳的反對,丈量全國土地,增加了財政稅收。此后,他又興修黃河水利,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一條鞭法",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生產逐步穩定下來。此外,張居正還撤裁了冗余的官員,在山海關至居庸關之間建敵臺三千余座,加強了北方的防務。自張居正改革之后,經濟有了大的起色,政治也相對穩定下來,明朝進入了自英宗以來最繁榮的階段。
自神宗之后,明朝逐漸走向衰落。公元1628年,明朝的最后一帝思宗崇禎帝即位。此時的明朝已是內亂紛紛了。崇禎十三年,由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軍隊分別在四川、河南擊敗明軍,此后他們規模不斷擴大,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至此宣告滅亡。
由于明朝在統治上相對比較穩定,故而明朝社會在各方面都有所發展。到明朝中期,不論是在生產工具上,還是在產量上,農業的發展都已遠遠超過前代,而農業的發展使更多勞動力解放出來,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爐等手工業產品已成為今天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另外,明朝的科學文化發展更是迅速,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水滸》、《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于明朝,而作為科學著作出現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天工開物》以及《徐霞客游記》等著作成為今日我們研究和借鑒古代技術的珍貴的文獻資料。在永樂年間,我國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曾率遠洋船隊六次出使,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