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歧視與民族隔閡,主要是統治階級實行民族壓迫政策造成的。在各朝各代,各民族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的朝代公然將人按民族不同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這滯阻了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進步。當歷史的腳步跨人近代的時候,中國和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張,喊出了民族平等的口號,這是中國民族關系上極為重大的事件。但是由于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也由于資產階級本身的屬性,這些口號和主張,只有政治和理論意義,在實際生活中,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體現,民族壓迫和歧視仍在進行。后來蔣介石甚至不承認在中國有多民族存在這一客觀事實。
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臺之后,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民族觀觀察和處理民族問題,高高舉起了民族平等的旗幟。在1922年黨的二大文獻中,提出了基于民族平等原則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政治主張;在1931年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明確規定:“不分男女、種族、宗教,在蘇維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其后的革命戰爭歲月,民族平等的原則一直相伴著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的革命實踐。
毛澤東1939年在他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寫道:“我們中國……共有數十種少數民族,雖然文化發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長久的歷史。中國是一個由多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這客觀地表述了中國民族構成的實際,對各民族在國家中的地位給予了科學的肯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人奪取政權的偉大革命實踐中,進行了解決民族問題的理論探索和具體實踐,這包括在革命根據地推行民族平等政策,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建立少數民族自治性質的基層政權。這些,都為新中國成立后正確解決民族問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新中國成立后,天地為之一新。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能動地運用于實踐,始終堅持和發展民族平等這一原則??v觀這50多年的歷程,在民族平等方面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舉措:
第一,徹底地廢除民族壓迫制度,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通過社會改革,舊的民族壓迫、民族歧視制度土崩瓦解,使實現民族平等具備了政治前提。隨著舊的所有制關系的廢除和公有制的確立,新的民族關系出現,因為“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就會隨之消失”(《共產黨宣言》)。我國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確立并載之于法律,這是千百年來中國民族關系史上偉大的事件,標志著中國各民族從此訣別了民族壓迫與歧視,跨入了嶄新的時代,各族人民以平等的地位、以主人翁的身份攜手并肩去建設新國家,開始新生活。
第二,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政治制度上保障各民族平等。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它表明了各民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宣告了各民族都有管理自己內部事務的權利,這是對少數民族平等權利的切實保護。我國民族自治地方設立的條件、程序、自治機關自治權的規定,也都體現了民族平等的原則。新中國建立后,一個又一個民族自治地方相繼屹立于中華大地。現在,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有40多個行使了自治權,1.06億少數民族的70%以上生活在自治地方。此外中國還設立了1200多個民族鄉,頒行了地方法規,保障散雜居地區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這種制度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各民族的平等權利獲得了政治制度上的保障。
第三,進行了大規模的民族識別,確立了不同人們共同體的民族歸屬。毛澤東明確指出:在民族識別上,“科學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區分哪個是民族,哪個是部族或部落?!苯涍^20多年的工作,經過科學的分析并充分尊重本民族的意愿,陸續確認了中國的56個民族成分,并確定了各民族的族稱。這為確認各民族在國家中的地位,為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創造了前提條件。民族識別過程也是貫徹民族平等原則的過程。各人們共同體不論人口多寡,社會發展程度如何,只要符合構成單一民族的基本特征,便認定為單一民族。當時有的族群盡管只有一千多人,也認定為單一民族。在確定民族稱謂時,對那些帶歧視、侮辱性的稱謂予以更改。民族識別成為我們黨在民族工作上的一個創舉,而且規模之大,識別民族之多,調查地區之廣泛與深入,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我們黨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一貫采取尊重的態度?!豆餐V領》和憲法中都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新中國成立不久,就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這在我國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在普查的基礎上,幫助一些少數民族創制、改革和改進了文字。在黨和國家的幫助下,少數民族語文翻譯、新聞出版、語言廣播事業等都有了很大發展,充分體現和貫徹了民族平等的原則。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