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一部分漢族信仰的又一種宗教。佛教起源于印度,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是公元前7—6世紀的人。佛教的原始教義認為,現實的人生存在許多痛苦,痛苦的原因在每人自身的惑(貪、嗔、癡)、業(身、口、意的作),并由輪回報應造成。擺脫痛苦的途徑,唯有依佛教經、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洞察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嗔、癡等煩惱不再起于心頭,從而得到根本的解脫。
自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后,隨著各人對佛教經典各部分的側重理解與提倡的不同,發展出不同的宗派,主要的派別有大乘和小乘。“乘”的意思是“乘載”,指修行的途徑、方法或教說。小乘佛教以個人修行、斷除自己的煩惱、解脫個人的生死問題、成就阿羅漢果為目的;大乘佛教則提倡歷劫修行、斷除自己的一切煩惱、救脫無數眾生、學會一切法門、成就一切智慧,以達成佛果為目的。
大乘之中,又有顯、密之分。顯教注意以理論說明佛教教義,主張“即心是佛,即心作佛”。密教以身、口、意三密為宗要,依真言(咒語)、手印、儀軌為方式,主張“即身成佛”。
佛教正式在漢地流傳,是公元1世紀。傳入漢地的佛教是大乘佛教。漢代主要是翻譯佛經,三國時開始有漢人受戒出家,同時,開始遵行佛制戒律。南北朝時,漢地佛教徒以專長研究某一佛經而形成不同的派別,如“成實師”、“涅槃師”、“毗曇師”、“地論師”、“攝論師”、“俱舍師”等。隋唐以后,逐漸形成有自己的佛教理論體系的宗派,如“三論宗”、“天臺宗”、“賢首宗”、“慈恩宗”、“律宗”、“凈土宗”、“禪宗”、“密宗”等。
漢地諸宗派各有特色,如天臺宗、賢首宗佛理教義研討發達;慈恩宗則哲理深奧;律宗專門研習傳持戒律;凈土宗念阿彌陀佛名號,專修往生極樂凈土;禪宗影響最大,衍生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等五家。有些宗派因各種原因,在漢地衰落失傳,如唐以后的三論宗、密宗,宋以后的溈仰宗、云門宗、法眼宗等。
漢文佛教經典是《大藏經》,古時候叫做《一切經》,略稱為《藏經》或《佛教》。“藏”是容納收藏的意思,內容分為“經藏”、“律藏”、“論藏”三部分,又稱《三藏》。經藏是佛為指導弟子修行所說的理論結集,律藏是佛為他的弟子們所制定的日常生活遵守的戒律總集,論藏是佛弟子們為闡明經律的理論而作的著述匯編。
漢地佛教有自己的特點,一是以信奉大乘顯教為主,與傣族地區流行的小乘佛教、藏教地區流行的大乘密教對照,各具特色;二是漢族僧尼把僧服黃色大領袈裟披在普通服裝之上,不像南亞國家氣候炎熱,僧尼單服袈裟即可;三是自梁武帝時起,漢地僧尼即行素食,不像其他南方佛教國家不忌葷腥;四是寺院與農業經濟相結合,漢地僧尼有自謀衣食的傳統,也接受供養人布施,不像有的國家,僧尼以每天早上沿門托缽的方式接受信徒供養,一般深山寺院僧尼多自耕自食。南朝時期,封建統治者把大量土地賜給寺院,使大部分漢地佛寺走上寺院地主的道路;五是漢地僧尼出家后終身不還俗,不像東南亞有的國家實行所有的男子一生中都要出家一段時間,然后還俗,把出家學習并遵守佛教的清規戒律和禮節,作為人生品德修養的必經途徑;六是漢地佛教音樂大量吸收了漢族民間音樂的風格和技巧,帶有濃厚的漢族音樂色彩。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土地改革,寺院廢除了地租剝削和封建特權,僧尼仍過著自耕自食的勞動者生活。作為中國的宗教之一,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受到尊重和保護,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都有佛教代表,參政議政,行使民主權利。1953年,成立中國佛教協會,創辦中國佛學院,培養佛教人才,從事佛學研究,政府又資助修理各名勝古剎寺院,保護經像法物和文物古跡藝術,同時,發展佛教的國際往來。
1980年以來,進一步落實宗教政策,平反了十年內亂中佛教界的冤假錯案,恢復了中國佛教學院,又增設分院,開辦培訓班,培養青年僧人,編輯出版《中國佛教》叢書,發行佛教刊物《法音》,漢地佛教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