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 蒙古族人的家(組圖)_中國網(wǎng)
2013-01-28 23:14:13 作者:陽化杰 來源: 瀏覽次數(shù):0 網(wǎng)友評論 0 條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田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
見牛羊
這首自南北朝時期流傳至今,被后人譽為“漢人遺響"的古代歌謠《敕勒川》,把我國北方廣袤無垠,牧草肥美,牛羊遍地的草原景色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激起人們對藍天白云,牧歌悠揚的內蒙草原的無限向往。
蒙古包在《史記》、《漢書》等漢語典籍中,被稱作“氈帳”或“穹廬”。在蒙文典籍里被稱為“斡魯格臺格兒”,意為無窗的房子,現(xiàn)代蒙古語則稱“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為圓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出自滿語。滿語稱蒙古人住的這種房子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與“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則作為一種譯音流傳下來,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哈納”“烏尼”作棟梁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shù)奶祚肥阶∥荩赡緰艙螚U、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木柵蒙語稱“哈納”,是用長約2米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扎而成的網(wǎng)片,可以伸縮,幾張網(wǎng)片和包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墻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的撐桿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牧民們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內 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精美觀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說是用最簡潔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xiàn)力的創(chuàng)造。
構思精巧 實用美觀
蒙古族牧民必須隨著水源 牧草不斷遷移,蒙古包的結構特點充分適應了這種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間的連接精巧 方便,建告 拆卸 運輸很容易,且美觀實用,風雪來臨時,包頂不積雪,大雨沖刷包頂不存水,圓形的結構還可以抵御風暴襲擊。氈的厚度可隨季節(jié)增減。底部的圍氈,天熱時可以卷起通風。白色的表面,還裝飾著由紅 藍 黃等顏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紋。充分體現(xiàn)了功能要求和審美要求的統(tǒng)一。
包內劃分為九個方位
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蒙古包需用方塊 木柵組成,從外形上看其體量并不大,但包內的使用面積卻不小。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牧民,習慣將蒙古包內部平面劃分為九個方位。正對頂圈的中位為火位,置有供煮食 取暖的火爐;火位前面的正前方為包門,包門左側,是置放馬鞍 奶桶的地方,右側則放置案桌 櫥柜等。火位周圍的五個方位,沿著木柵整齊地擺放著繪有民族特色的花紋安析木柜木箱。箱柜前面,鋪著厚厚的氈毯,這是家庭成員室內活動的中心,也是夜晚就寢的地方。 蒙古族習慣的右為貴,以上為尊,因此,蒙古包內正對火位的一方為尊位,是男性和菲 臥的鋪位,也是招待賓朋的地方;尊位的右側和左側,分別是男性和女性成員的鋪位。
家設“圣壇”虔城供佛
公元13世紀中葉以后,受藏傳佛教的影響,蒙古包內大多設有供家庭成員膜拜的佛龕,供有佛像,佛像前面,擺放供具供品以及黃油銅燈等,稱作“圣壇”,其附近絕對不能懸掛 擺放被認為濁的東西,而祗能懸持男人們使用的像征勇武的弓箭一類物品。 蒙族牧民心胸坦蕩 蒙古族牧民在蒙古包內的這些居住習俗,是蒙古族牧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到蒙古包內作客,如果了解這些習俗,尊重這些習俗,一定會受到他們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款待。當然,他們不會因為朋友們不了解這些習俗而不高興,蒙古族牧民的心胸,就像大草原那樣坦蕩,寬廣。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