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飾是服裝的組成部分,但是不像服裝那樣必備的物品,佩飾是審美價值大于使用價值的修飾品。蒙古男人的佩飾包括火鐮、鼻煙壺、煙袋、手鐲、戒指等。從古代起,馬、弓箭和火鐮被稱作是蒙古男人的三寶。蒙古人認為,火鐮是光明的象征,刀子是邪惡的鎮寶,所以無論男女老少出門時必帶這兩件物品。這也是野外露宿、打獵、燒火等游牧和狩獵生活的需要所決定的。男人的刀子要戴在身體的右側,火鐮戴在身體的左側。騎馬時均插在腰后,下馬或進別人的家時放下刀子和火鐮,下垂于左右兩胯。
蒙古人認為,火鐮打出的火源于長生天。因此點燃篝火、臘月祭火等操作意義重大的行為時必須打火鐮取火。同時火也是蒙古人觀念中,凈化邪惡的工具,代表生命力征像。迎接遠方來的使者、逃離瘟疫、安葬死者歸來時必須從兩對火中間走過。蒙語中形容生命力旺盛的年輕人時,用“有火有力”等言語。正因為這樣,蒙古男人從小就熟練掌握打火鐮取火的技巧,當新郎之后,女方家的婚嫂們要考驗新郎的取火技藝,如果打三次火鐮還取不上火就被嘲笑為“火力(活力)待盡的小伙子”。
年輕人和老年人的火鐮樣式有所區別。年輕人戴編織花紋或鑲有寶石、瑪瑙銀邊兒火鐮,老年人則戴鑲有烏林赫或樹紋赫的銅邊兒火鐮。
從腰帶上解下火鐮過夜時,如果是在自己的家,就把火鐮掛在高處,要是在別人家,就放在自己睡覺的枕頭底下。
蒙古人的刀具使用也有很多的禁忌習俗。如,不能用刀尖兒指太陽、月亮、星星、天地、山水、佛像和他人。給他人遞刀子時不能刀尖兒對準人,不能用刀子插肉吃或遞給別人。宰殺牲畜、削肉剃骨等作業中,不會熟練用刀的人將受到眾人的取笑。
鼻煙壺也是蒙古人特別講究的佩飾之一。一般用玉石、瑪瑙、水晶、陶瓷、牛角、紅木等材料制作。其形狀以橢圓和半圓為主。里面放好摻有香料的煙面兒。裝鼻煙壺的袋子叫做“褡褳”。褡褳,有禮儀型和普通型兩種。老年人用暗色褡褳,中、青年人用色彩亮麗的各種褡褳。褡褳的鑲邊兒藝術和刺繡裝飾也是豐富多彩,精美絕倫的。
蒙古人帶褡褳有嚴格的規矩。把褡褳插掛在腰帶上,其位置在身前左側。早先只有吸食鼻煙的人才戴褡褳,伴隨著歷史的進程,佩帶褡褳成為了所有蒙古男式必備的裝飾物,并具有了禮儀內涵。男人相逢時必須互換鼻煙壺致以問候。在這個過程中,年少者先向年長者遞送鼻煙壺,年長者接過鼻煙壺之后,做出用鼻子吸食的動作,再把自己的鼻煙壺遞給年少者。同齡人可以同時交換鼻煙壺。交換鼻煙壺時必須把衣帽收拾整齊,以示正規和嚴肅。如果兩個人產生糾紛之后,有錯誤的一方或年少者向另一方奉送鼻煙壺。另一方接受了鼻煙壺就意味著兩個人的和解。
有必要說明的是,在過去,人們一般在鼻煙面兒中參和一定的蒙藥,防止鼻炎和傳染病的傳播蔓延。這是鼻煙壺在生活中起過的另一個作用。
煙袋和煙荷包也是蒙古男士的佩飾之一。自然,它們的制作和工藝也是特別講究的。煙袋由煙袋鍋、煙袋桿和煙袋嘴三部分構成。用金、銀、銅、鐵等制作煙袋鍋。用鼠李樹、紅木、杏樹等質地堅硬的木頭制作煙袋桿。而煙袋嘴一般用玉石、瑪瑙等石頭精雕細刻制作。煙荷包要用綢、緞和庫錦縫制,上面還要貼摳或刺繡各種赫、烏嘎拉吉花紋。煙荷包的上方還要接縫三至六條紅、綠、粉、蘭顏色的飄帶。煙荷包如同繡花靴一樣都是表明婦女,尤其是姑娘手藝高超的代表物。不少地方風俗中煙荷包是姑娘贈送給戀人的制定信物。東北民歌《白虎哥哥》中唱到:“垂有六個飄帶的煙荷包,在六月的月光下細心縫制,本想送給白虎哥哥,媽媽卻讓阿拉坦巴干拿走”?;樗字幸灿行履餅樾吕膳鍘?/p>
自己親手縫好的煙荷包的行為。因此煙荷包,毫無疑問是宣揚新娘手藝的特殊禮品。
古代蒙古男士經常戴一只耳環,后來逐漸放棄了這種習俗。戒指是迄今為止普遍使用的裝飾品,不過原先蒙古男士的戒指都戴在大拇指上。據說是出于射箭時保護拇指或用力的需要才這樣做的。現在的男士只要到了十八歲就在無名指上戴金、銀戒指,戒指與婚配狀況無關。蒙古男人也戴銅、銀單手鐲,但不會帶在手腕上向外露出,在袖口里靠上戴緊,其說法是避免雷披或防止風濕類疾病。如果是這樣,那就說明男人戴手鐲與審美情趣似乎無關。
來源:《蒙古族服飾文化》 作者:烏云巴圖、格根莎日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