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中關于郭海平與原生藝術的網頁,有數十萬之多。從北京到廣州,中國幾乎所有的著名媒體,全部采訪過他,有人稱他“中國原生藝術教父”。
郭海平被高光聚焦,是在2006年,他進入祖堂山精神病院對病人進行了3個月的藝術開發。2007年,他帶著11名病人的70幅作品和著作《癲狂的藝術》,在北京舉行了國內第一個精神病人原生藝術展。2010年,在企業家曾麗華的幫助下,他創辦了國內第一個精神病人藝術機構——南京原形藝術中心。
離拆遷廢墟很近的這棟兩層農民小樓內,藏著一批令人震驚的國內外精神病人藝術作品。3月19日開幕的法國里昂原生藝術展,中心推薦的三名畫家入選,周惠明作品甚至被用作海報。
去年11月,郭海平受邀到澳大利亞參加“首屆亞太區藝術與精神衛生研討會”,他的演講叫《遲到的對話》。西方對原生藝術的研究至少已有100年歷史,并形成了成熟的培養、研究和推廣機制。5月3日,精神病藝術家蒙克的作品《吶喊》,以1.199億美元創造了拍賣最高價格紀錄。對話雖遲,但畢竟開始了。
郭海平最初的想法是“收集精神病人的藝術作品,研究他們的創作與精神世界”,但深入之后,他改口了,“精神病人的藝術世界讓我不得不仰視他們”。
藝術創作需要獨立和脫俗,需要屏蔽外界雜音,而這正是精神病患者的常態。“我無法教他們,我只是為他們準備必要的空間和畫筆、顏料,鼓勵和引導他們自由地表達內心世界”。兩度深入精神病院,六年廣泛接觸發現,郭海平將精神病患者中具有藝術創作能力的人分為兩類。一類“一出手就是成熟的天才”,可以直接進入國際平臺;另一類是“原始礦”,是一顆好種子,但需要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土壤和水——“但絕不是教他們所謂的專業技巧”,郭海平強調。
郭海平羨慕日本和歐洲的社區精神病人藝術機構,在那里,“精神病患者像神仙一樣快活”。日本和歐洲的模式基本上都是,畫家在各種療養機構畫畫,交由藝術機構運作。澳大利亞認為精神病人在醫院封閉15天以上便是傷害,因此精神病人藝術機構在社區全覆蓋。
郭海平的理想是,“有足夠的資金,將那些天才寶貝保護起來,一人一間畫室”。他當然知道一個人的力量不夠,但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民間資本,聽說是“精神病藝術”,就皺眉頭,“消除公眾對精神病人的歧視,讓原生藝術的價值得到應有的尊重,改變意識比找贊助更為急切。”
(王曉映)
上一篇: 劉云泉:好的藝術作品需閃爍 文心
下一篇: 王伯敏書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