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高林
在貴州黔東南,不少苗家聚集地區的人至今仍然在使用一種古老而奇特的民族樂器。這種樂器有大有小,有長有短,依其大小組合在一起。由十五或二十一支組成,分為大、中、小和最小四組,每組三至五支。這種樂器的名稱也令人感到新奇:“芒筒”。
據說,與黔民風相同的云南、廣西等地區,也有這種古老奇特的樂器,在苗族人之間傳承。這種芒筒簧管多采用一根細竹管制作,中間竹節通透,上端管口作為吹口,下端留節封閉,在底端開一長方形孔,鑲嵌一枚銅制簧片而成,無按音孔,可發出一個單音,也可用蘆笙管作為簧管。共鳴筒用粗大毛竹筒制作,上端管口削成45°斜坡形,中間竹節打通,筒底有開管和閉管兩種形制。常見者底端留節封閉,為閉管形制,另一種開管形制是在底端竹節以上,管身一側挖削一個半圓形或三角形通孔。將簧管置入共鳴筒底部,嘴吹簧管上端吹口,氣流振動簧片發音,并通過共鳴筒擴大音量,從而發出雄渾、深厚的音響。開管形共鳴筒的發音更為響亮。偶爾,也將兩支簧管(樂曲調式的主、屬音)置于共鳴筒中,可發出兩個不同的音。
細細研究“芒筒”的來歷,它與苗家人的生產生活沾親帶故。自古以來,黔、滇、桂苗人與大山結下不解之緣,作為娛樂的工具更離不開從大山里就地取材,大山里竹子是天然的樂器原材料基地,但有了竹子,能否制成品相好和旋律悠揚共鳴好的芒筒與制作方法有很大關系。芒筒的共鳴筒一般是用優質竹干細細挖空制成,通高達200厘米左右。芒筒依共鳴筒的大小、高矮,其音高可分為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和倍低音等幾種,每逢造新芒筒時,苗人師傅還會根據制作方的要求,制成大、小幾種供大人、小孩用。小者通高30厘米~70厘米,大者通高100厘米~150厘米,外徑 10~20厘米、內徑8厘米~18厘米,又根據芒筒的大小不同,全家男女老幼出動,在樂隊里依次大小構成若干個八度,并且可以和參與合奏的蘆笙等其他苗家樂器共同相伴。在苗家人看來,芒筒這種樂器不但簡便且實用,而且有吉祥蘊意,幾乎每一個苗家都有幾支芒筒。
這種奇特的簡便的樂器“芒筒”,其實不啻為一件抽象的藝術品,頗有欣賞價值。苗家人世世代代都用它來陪伴生活,一看到它就想到快樂和吉祥的樂曲。在黔東南還有一種對筒的復音芒筒,它是將毛竹共鳴筒的竹節全部打通,首、尾兩端都開成45°斜口。演奏時,共鳴筒橫置,由兩人執簧管吹奏,可發出樂曲調式的主音和屬音兩個音來。這種對筒在其他侗鄉苗寨極為罕見。在樂器廠協助下,研制出二十九管芒筒,音域D-g2,包括十二半音,保持傳統芒筒音色,亦可奏單旋律和復調性樂曲。
時下,盡管市場上各種質料的現代樂器琳瑯滿目,任由選購,但在這些苗家地區,苗人們仍然樂意使用這種古老的“芒筒”。現在,在苗家,還有專門刻制、銷售“芒筒”的師傅,通常,一支木刻的“芒筒”在當地售價三至四元。
上一篇: 聆聽哈薩克族的美妙之音
下一篇: 一個人20余年只和民族樂器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