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購物 交友 相冊 博客 論壇 日志 Einglish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遺產動態

品讀寧海非遺的過去、現狀和未來

2013-01-20 22:55:22 作者:應可軍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

  1

  寧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分布也比較均勻。從普查資料來看,民俗風情門類齊全、品種繁多、內涵豐富。單說各地的春節,從吃團圓飯、討壓歲錢、守歲、上燈直到鬧元宵、落燈,林林總總、枝枝蔓蔓的講究,形成文化含量龐大的春節文化。數量眾多的歌謠、傳說、故事和諺語又匯成了光彩奪目的民間文學寶庫。寧海一直流傳著一句話:“東門漓鹵滴漿,西門大棒夾槍,北門金銀珠寶,南門瓜蒲茄菜”,形象地說明了地理特征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從而形成相應的海洋文化、商貿文化、農作文化……

  寧海出東門即三門灣畔,淺海灘涂多,“請船龍”、“漁民號子”等海味十足的項目較多。西門大多是山區,手工技藝相對發達,木匠等五匠遠近聞名。南門田多土肥,宜農業生產。民間舞蹈、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儀、民間信仰等方面的內容在各鄉鎮都有反映,但“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如“謝年還福”,老城區通常是選定立春前的吉日,凌晨放鞭炮,再擺好祭品謝年,傍晚還要另備福禮“請老太公”;而在西路一帶“謝年還福”和“請老太公”是同時在大年三十夜進行的,祭祀完畢后再放鞭炮……

  在這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寧海處處留下了先人們健康向上的文化情結。首先是風格獨特。由于寧海處于臺州、寧波文化的交界點,又是兩地的邊緣地帶,這就決定了寧海古文化兼有兩地的文化特色。按寧海地域來分,南路、西路文化深受臺州文化的影響,北路深受寧波文化影響,東路則兩地影響兼而有之。寧海獨特的正月十四元宵夜、四月初八烏飯麻糍、八月十六中秋節體現了這一獨特的地域特征。其次是種類繁多。有內涵豐富的春節活動、祭禮和城隍廟會;有至今流傳于民間的舞龍、舞獅、前童把酒舞、儺舞;有雕刻、泥塑、繪畫、剪紙、刺繡、千工床;有寧海古戲臺、天下一絕的前童古居、黃壇的古建筑和我國江南民間嫁妝之最的十里紅妝博物館;有長街山歌、強蛟等地的漁歌、寧海平調。種類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著寧海先民豐富的文化生活和獨特的審美情趣。此外還有宗教滲融。據《晉書·地理志》載:“寧海人氣淳性輕,好佛信鬼”,“越巫”流行,歷代有許多高僧到過寧海,這為佛教等宗教在寧海的落地生根創造了條件,城鄉遍布寺院廟宇及庵堂。這種強調因果報應的理念深深融注到寧海先民心中,鑄就了寧海人的處事方式:注重細節,講究和諧與內省、崇敬先祖等,造就了寧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濃厚的宗教氣息。另外,寧海自古農耕民俗發達。古代寧海受到交通限制和處于臺寧的邊緣等原因,導致商業不夠發達,農耕成為寧海先民的主要生產方式,這也決定了寧海先民的一切生產和生活方式都圍繞著農耕來運轉,也才有了寧海人特有的文化呈現形態——農耕民俗發達,如寧海先民特有的諺語、求雨、生產工具,祈雨求水的民間舞蹈,木匠、泥水匠、漆匠、作匠、石匠等“五匠”廣泛分布于寧海境內。最后,寧海的飲食遺產豐盛。寧海兼有山海資源之優勢,加上深厚的農耕理念,因此,寧海先民講究飲食。一年之際,從正月到十二月,每月都有一個月節。“正月團,正月糕,十四夜吃湯圓,清明吃艾草,四月八吃柴腦,端午筍殼包,六月六嘗新吃麥糕,八月十六蒸洋糕,九月重陽麻糍糍,冬至湯圓,年夜飯大團圓”,充分表達了寧海人“以食為天”的觀念。從主食看稻米和雜糧摻半;從菜肴的豐盛度來看,有“八大碗”、“十大碗”、“十二大碗”、“十六會千”之分。由于寧海深受鄰縣風俗的影響,各地在吃的方面又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如正月十四元宵夜,西路吃麥餅,東路吃米糰,北路吃湯包,南路吃麥餾,充分展示了寧海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在現代化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失去了市場空間、表演場所,面臨后繼乏人、青黃不接、人走技絕的困境。寧海70%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奄奄一息,30%左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已經消失多年,成為寧海人民遙遠的記憶。  

  2

  寧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歷代寧海縣志都有記錄。如清光緒庚寅年間的《寧海縣志》就有民俗、方技、藝文、諺語、農事等方面的專門記述。各大姓氏的宗譜里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載。1979年,中宣部、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文藝家協會聯合發起“中國民間文藝十套集成”編撰工作,這是一項被海內外專家學者譽為“中華民族文化長城”的巨大系統工程。寧海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與“中國民間文藝三集成”編撰工作同步。1982年,寧海在編寫三套集成前,各鄉先期編寫了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鄉卷本》,形形色色地介紹了各鄉的民俗、音樂、舞蹈、文學等內容。之后,編寫成的三套集成則囊括了分散在寧海民間的故事、諺語、歌謠,內容相當豐富。此外,《寧海民間音樂集》、《寧海民間舞蹈集》、《寧海民間信仰集》等的問世,促進了寧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搶救、挖掘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我國從政府層面開始了全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根據全國和浙江省部署,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宗旨,真抓實干,穩步推進。查清資源,是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礎。寧海在2005年起,開展了全縣性的“民間文化資源普查”工作,2007年,又在全區域范圍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共搜集到4萬多條涵蓋18大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各鄉鎮(街道)在先期普查的基礎上篩選出100個重點項目,分17個大類,進行更為詳細、完整的輯錄、整理。

  為進一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寧海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日常生活。2006年舉辦的寧波市首屆文化遺產日大型廣場文化活動、民間剪紙大賽、優秀民間藝術圖片展,公布了寧波市首批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名錄和第一批寧波市青少年傳承基地,寧海平調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寧波又舉辦慶祝第二屆文化遺產日大型廣場活動,公布寧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2009年11月26日至27日,文化部舉辦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展覽,我縣作為浙江省選送的唯一縣(市),代表省參加展覽,參展內容為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工作成果。

  2012年8月,《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寧海卷》付梓。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寧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基本情況和代表性傳承人情況以及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文化記憶。9月,寧海縣成立了非遺專家庫,包括7位市級以上非遺傳承人在內的24人成為首批“入庫”專家。專家庫成員來自民俗、手工技藝、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等各個領域,其中不少傳統表演類、手工技藝類項目,專家“入庫”后須參與認定縣級非遺名錄申報,指導縣級以上非遺項目的申報和國家級非遺的保護,指導建設非遺傳承基地。縣文廣新聞出版局方面表示,除了履行職責外,專家們還將不定期出訪,學習各地非遺保護的優秀經驗,所需經費都從該縣每年15萬元非遺保護專項資金中撥出。專家庫的成立還將幫助該縣民間組織“非遺保護聯合會”活動的開展。2011年,寧海縣各鄉鎮的縣級非遺傳承人、民俗文化“土專家”30余人成立聯合會,志在自發保護當地民俗文化。有了專家的指導,這股來自民間的保護力量將在寧海非遺保護體系中發揮作用。

  根據寧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點、保護現狀和現有基礎等因素綜合考慮,寧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需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面普查、瀕危優先”、“保護第一、合理利用”、“整體保護、還原生活”四大原則。2012年,為促進非遺工作創新發展,拓展非遺資源服務載體,強化文化惠民重要陣地,我縣積極構建非遺信息化平臺。該平臺系統構架包括普查資源數據庫、項目管理數據庫、事業管理數據庫、集成志書數據庫、影像資料數據庫、管理平臺數據庫等六大數據庫。我縣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5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6位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19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19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等非遺信息已全部入庫。非遺信息化建設有利于提升非遺保護科技含量和技術支撐,提升非遺事業管理和服務水平,推進我縣非遺事業發展的轉型升級。

  雖然寧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不少開創性的成績,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都是剛剛起步。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業人才不足,保護經費來源渠道單一,各種保護機制尚待完善。其次,開始于二十幾年前的搜集工作偏重于“文藝”而非“文化”,民俗、民間美術、大量的手工技藝等均沒有完全納入視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存在著盲點。另外,作為空間藝術與視覺藝術相結合的造型藝術,雖然寧海有一批豐富的歷史遺存,較突出的有古橋、民間雕塑等,但保護狀況令人擔憂,傳承困難,研究仍處于自發狀態。此外,寧海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目前只有民間的初步涉獵,還缺乏完整的規劃。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雖然潛質優厚,但實質性推進力度不大,目前還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產業開發獨具慧眼的創意者和企業家。

  3

  國家級非遺“十里紅妝”打造成博物館,成了知名的旅游文化產業品牌;泥金彩漆工藝“鑲嵌”到精美工藝品上,供不應求;清刀木雕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近年來,寧海投入重金開發非遺,讓非遺重現產業化曙光,2011年有超過1000萬元的非遺產品走出國門,暢銷海外。

\

  “要通過對非物質文化資源的科學開發,在發展中求生存,并發揚光大,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運作的二元互動和良性循環。”縣委書記卞吉安如是說。為了破解非遺傳承和發展難題,近年來,寧海積極探索非遺產業化路子,成立了非遺保護辦公室,對縣內30多個非遺項目制訂針對性的保護方案,每年劃撥專項經費,用于扶植和引導非遺項目走產業化發展道路。

  “非遺產品的市場潛力很大。”寧海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黃才良這樣說。他第一個嘗試將有1000多年歷史的非遺清刀木雕技藝產業化,產品投放市場后,受到了廣泛歡迎。短短幾年,清刀木雕傳承人發展到了50多位,年產值超1200萬元,如今日本七成以上的寺院藏有黃才良公司的清刀木雕作品。嘗到甜頭后,黃才良又對國家級非遺泥金彩漆工藝進行了挖掘整理,并“嫁接”到工藝品上,2011年1至11月份,產值超250萬元。

  非遺巨大的產業化潛力受到了寧海民間資本的關注,“十里紅妝”打造文化旅游產業,吸引了1.5億元的資本投入,目前占地108畝、總建筑面積21800平方米的“十里紅妝”新博物館接近完工,“十里紅妝”產業發展集團也即將成立,匯集非遺作品的東方藝術博物館也將開始建設,總投資達4000萬元。

  非遺產業化帶出了一方產業,也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很多年輕人加入到傳承人的隊伍中。寧波東方藝術品有限公司與寧海縣第一職業中學合作,讓老技師走進課堂傳授技術,受到學生的歡迎,該校還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為做大國家級非遺“十里紅妝”產業,重振寧海“十里紅妝”木作雄風,寧海家具協會制定了老藝人保護計劃,并著手培訓年輕人,目前該項計劃已經啟動。

  據寧海有關部門統計,今后五年,寧海縣的“非遺”產業化計劃有望培訓千名非遺傳承人,創造數千個工作崗位。(圖片由應可軍、吾從提供)

 

關鍵詞:品讀寧海過去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復制地址給QQ/MSN好友]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觀注:熱點圖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藝
  • 飲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