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幸去過中國中南或西南部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那你一定忘不了祖祖輩輩生活在那里勤勞儉樸的人們,尤其忘不了那充滿異國風情的各式建筑和充滿神秘的臘染服飾文化,相信你更忘不了那一座座建筑精美、設(shè)計獨特的風雨(花)橋,相信你定能想起那一座座巧奪天工、造型大方的或四至八角(即八至十六柱)的鼓樓。可你未必能立刻想到,建造這些遍布中、西南民族地區(qū)的風雨橋和鼓樓的民族,就是素以建樓搭橋這精湛技藝而聞名于世的民族——侗族。就中、西南眾多少數(shù)民族的蘆笙舞而言,除苗族的蘆笙踩堂舞以外,侗族的蘆笙會可謂規(guī)模最為宏大。
如果說春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節(jié)日,那么蘆笙踩堂則是我們侗族在春節(jié)中慶典的頂峰。侗族蘆笙最早見于宋代陸游寫的《老學庵筆記》卷四云:“辰、沅靖州蠻,有仡伶……農(nóng)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shù)人吹笙于前導之。”史學界認為,“仡伶”是侗族自稱的漢字記音,文中“吹笙”即指“仡伶”吹“蘆笙”。可見蘆笙與蘆笙舞至遲于宋代已在黔東南、廣西、湘西以南的侗族地區(qū)盛行了。侗族從古至今無論年長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著事事以歌對答、以舞尋偶的傳統(tǒng)民俗。在他們的歌詠中,有單聲部的“小歌”多聲部的“大歌”迎客時的“攔路歌”婚嫁時的“伴嫁歌”等數(shù)不勝數(shù)。以至連相互鬧矛盾時也用唱歌的形式來進行爭吵。侗族在歌舞時都離不開蘆笙的伴奏,歌舞和蘆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內(nèi)容。在侗族統(tǒng)稱的《蘆笙舞》中,包括著多種內(nèi)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節(jié)日時的自娛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間進行交誼的舞蹈、還有為展現(xiàn)蘆笙高手邊演奏蘆笙、邊做舞蹈高難技巧的表演和競賽性舞蹈。過去,侗族跳蘆笙踩堂舞 “對歌”或舉行村寨“集會”,一定要在特定的地點“鼓樓”前進行。
在廣西、貴州等侗族集聚的村寨,都會建有一座高大、古樸、典雅,造型各具特色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鼓樓”。其建筑形式除以下大上小似高塔狀為原則外,真是千姿百態(tài)各具一格。它的多角屋檐可建為四邊、六邊或八邊形,座座拔地而起,飛閣重疊,高達三至十五層聳立于村寨的最高處。如現(xiàn)存重建于本世紀四十年代的三江縣侗寨“馬胖鼓樓”雖只建有一層,但卻以它的精雕細刻、擁有九層內(nèi)收梁枋和金瓜柱支撐層層挑出的飛檐、以雄偉寬敞形如廟宇的殿式方塔形建筑而聞名遐邇。殿內(nèi)立有需雙合抱的四根大柱直達樓頂,十二根副柱、近千條邊柱、掛柱、穿坊、抬梁、欄桿橫穿直套形成三開廳堂,雕梁畫棟,杉木板壁繪彩色傳統(tǒng)的壁畫,是侗族古代建筑的精華與驕傲。鼓樓為侗家公共活動、議事的場所和重要集會中心,凡有緊急情況,村寨中德高望眾的頭人將敲擊懸掛在殿內(nèi)梁上的“款鼓”集合全寨侗胞。此外,若有貴客進寨,也可擊鼓通報全寨而表示歡迎的隆重。鼓樓內(nèi)大廳青石鋪地、設(shè)火塘、四周擺有長凳,是侗胞在任何時節(jié)聊天、歇涼、做活、演戲、對歌、踩堂和賽蘆笙的場所。《蘆笙舞》是侗族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源于古代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獲后祈求平安,感謝神靈賜予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舞蹈氣氛熱烈而歡快,現(xiàn)已成為侗族民眾在稻谷收獲后至來年春播前農(nóng)閑期間和各喜慶佳節(jié)時,由青年男女參加被稱作《踩堂》或《踩蘆笙》的自娛性、交誼求偶之舞蹈。
每逢節(jié)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會放過“踩堂”機會。因為這些中的不少人,要通過集體共舞的機會來選擇自己的心上人。吃過早飯后,成群結(jié)隊早已按捺不住內(nèi)心激情虎背熊腰的小伙子,披紅掛彩把撩人心扉的蘆笙吹響,此刻,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人們潮水般涌向蘆笙坪。參加“踩堂”的少女如花似玉,身著閃閃發(fā)亮的藍靛色禮服,在頭、耳、脖頸、手臂、腰身各處戴滿銀飾,在霓彩繡衣襯托下,佩戴于頭、身之上重達十幾斤、精工細作、熠熠生輝的銀帽、銀簪、銀項圈、掛牌、銀鏈、銀手鐲等飾物,隨步走動而叮叮作響,這都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無聲語言。今天是比富、比美、比漂亮的吉慶良日,誰不想露一露崢嶸呢?母親們?yōu)榱伺畠簠⒓犹J笙踩堂,大清早就起來各種準備,給寶貝女兒錦衣扮飾,直到女兒嫣然一笑翩躚起舞步出閨門,飄然地走向踩堂坪時,細心的母親還不放心的跟在女兒身后,一會給女兒拉拉衣角,一會給女兒理理彩帶,“可憐天下父母心”真是忙壞了媽媽喲!進行“踩堂”的舞圈以方圓各自村寨為單位,每個舞圈被人們稱作“一堂”,節(jié)日期間來自各個村寨、各懷絕技的若干堂“蘆笙”隊將會聚一堂,笙歌動地,齊展風姿。屆時,每堂蘆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圓圈中心高高豎起一根蘆笙柱,柱頂懸掛蘆笙隊隊旗,并圍繞蘆笙柱特設(shè)由4—6人擔任為《踩堂》舞蹈進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隨著三聲鐵銃炮的巨響,手持扎有錦雞尾羽毛小蘆笙的男青年與持彩巾或花傘、佩戴銀飾的盛裝少女,分別站成內(nèi)外兩層圓圈,按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緩緩作舞。小伙子們鼓足腮邦斬勁兒吹響蘆笙,姑娘們笑臉盈腮隨著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舞蹈動作與節(jié)奏步調(diào)一致,依照蘆笙頭所領(lǐng)奏的曲調(diào)自行變化隊形,更換舞姿。女子舞花弄綢以原地旋轉(zhuǎn)和兩臂上下、前后的擺動為主要動作,一會拉手搭肩;一會輕歌曼舞;一會飄然若仙。男子在邊吹奏蘆笙,邊做幅度較大的旋轉(zhuǎn)、蹲步、跳躍、點步、踢腿等動作有時像金雞獨立;有時像駿馬奔騰;有時像行云流水。整個舞蹈沉浸在抒情與細膩之中,但又不少蕭灑與活潑。那輕盈的舞步緊緊的攬住人們的視線,那動聽的蘆笙曲絲絲的扣住人們的心扉,那跳動的音符陣陣的撥動著人們的心弦。奔放的姑娘們彩裙翻飛像孔雀開屏,像彩蝶伴舞,像春風飄逸,像山花爛漫,像仙女下界,龍女遨游。而且,每當若干堂舞隊同時作舞時,“蘆笙曲”此起彼伏,她們各自凝聚著心頭的美好的夙愿,含情默默、款款而來。在蘆笙頭的帶領(lǐng)下,樂曲由《踩堂調(diào)》等多種樂曲終于轉(zhuǎn)入了激動人心的《討花帶》曲調(diào),姑娘們?nèi)崆樗纳湮枳唆孳],真是構(gòu)成一片歌舞海洋,熱鬧非凡。
蘆笙踩堂在和睦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在和煦的陽光照耀下,美若天仙的侗家姑娘那婀娜多姿的身影更顯得楚楚動人,花傘橫遮,抖動彩帶,插在她們發(fā)髻上的銀飾閃閃發(fā)光,宛若栩栩如生的彩鳳在翩然展翅,目不暇接的舞蹈令人感到悅目賞心。那些膽大調(diào)皮的小伙子利用載歌伴舞的機會暗送秋波,不時地向姑娘擠眉弄眼,向姑娘發(fā)出各種神秘的求愛信號。每當這時,人群中就不斷以暴風雨般的掌聲回報。發(fā)出狂熱的歡呼聲、贊嘆聲、說笑聲、鞭炮聲讓我們都沉醉在這迷人的時光中。震撼的蘆笙聲匯成了侗族人民在春節(jié)慶典中一支最動聽的迎春交響曲,它在娓婉敘述著侗族人民悠久的文化,它在揚揚得意歌頌著今天侗族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更有意思的是,在廣西三江縣《踩堂》的最后,有時還會加入更為激烈和引人注目,似拔河游戲的娛樂活動“拉鼓”。所有作舞的男女分和圍觀群眾為兩邊,拉拽著系有粗繩的長形木鼓,以一方勝利為舞蹈活動的終止。
一支支扣人心弦蘆笙歌吹下去,一曲曲美夢成真的踩堂舞跳下去,一聲聲震耳欲聾鞭炮聲此伏彼起,歡聲雷動的笑語直向云霄。入夜青年人自彈自唱的 “琵琶歌”旋律盈村溢寨,優(yōu)美的“牛腿琴歌”蕩漾在寂靜的山村,飄浮在無垠的長空,讓人回味無窮。走村串寨的醉了,吹蘆笙的醉了,跳踩堂舞的醉了,看蘆笙踩堂的也醉了,整個沸騰的侗寨都醉了。嗚呼,色彩斑斕的記憶不覺躍然紙上,今宵老庚酒醒何處尋夢幻。醉意朦朧的騷人墨客今夜無眠,好一個醉字了得,筆者醉得好舒服,醉得好香甜,醉得好開心,醉得好實在,醉得好無奈啊!
上一篇: 易門“啞巴”舞:一塊神秘而沉寂的儺文化
下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