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喜歡飲酒由來已久,滿族先世在唐代就懂得造酒。據《魏書》載:“勿吉嚼糜釀酒,飲至能醉。”嚼糜釀酒,糜就是黃米,是當時釀酒的主要原料。遼金時,女真人已懂得用糜制酒,至清代,制酒更普及,主要品種為米兒酒和燒酒。米兒酒,滿語稱“詹沖努力”。據《扈從東巡日錄》記載,其制法為“炊谷為糜,加以曲蘗,須臾成酒,朝釀而夕飲,味少甘,多飲不醉”。這種酒又稱黃酒、秋酒。另一種酒為燒酒,是東北人最喜歡飲用的酒類,又稱白干、老白干。制酒的原料多用高粱或蕎麥。《大中華吉林地理志》載:吉林省“高粱專供造酒”。此酒純真度高,味道好,度數大,飲后身體發熱,有助于御寒,故此酒又有“水棉襖”之稱。寧古塔所出的燒酒又叫湯子酒,質量最好,每斤需銀4分。
燒酒雖有自家釀制者,但更多的是制酒作坊——燒鍋釀造的。《黑龍江志稿》載:“燒酒則自伯都訥(今吉林省扶余)來,年不下數千萬斤。到后來,各城鎮鄉屯營此(燒酒)業者益伙矣。”以至于某地初辟時,來此謀生者,不是耕種土地,而是設立燒鍋造酒,致使該地名以某某燒鍋或燒鍋鄉、燒鍋屯命名。《額穆縣志》載:本地“各處燒鍋,酒不停燒,隨售隨罄”,足以說明當時燒酒銷量之大。
滿族先人嗜酒,史書早有記載。遼代女真人每逢婚嫁、節日、娛樂、祭祀,都要飲酒助興,金代嗜酒之俗有增無減,從上到下,酗酒成風。金熙宗皇帝“荒于酒,與近宮飲,或繼以夜,并酗酒妄殺”(《金史》卷一)。而眾多的軍戶,更是“唯酒是務”。為此,金朝多次嚴令禁酒。海陵王時規定:“朝官飲酒,犯者死。”金世宗時,甚至實行酒曲國家專賣制度,不得私家釀造。盡管法令嚴苛,但收效甚微,直至金亡,也未能制止酗酒之風。
酒更為滿族所酷愛。明人嚴從簡的《殊域周咨錄》曾記載,建州女真人“聚會為禮,人持燒酒一魚泡,席地歌飲”。努爾哈赤建立后金以后,飲酒之風繼續發展,并且酒的度數也有所提高,由原來的糜子釀的薄酒,改為高度數烈性酒。八旗貝勒們宴客所用的酒都是燒酒。由于飲酒過度,有導致酒精中毒而死者、酒后鬧事觸犯法令者,也有一些醉后不能自制而導致傷亡者,為此,努爾哈赤曾多次下令禁止過度飲酒。
滿族民間嗜酒,與東北氣候有直接關系。昔日東北極為寒冷,康熙年間,內閣大學士高士奇扈從康熙皇帝東巡,他在《扈從東巡日錄》中對東北氣候做了這樣的描述:“三月之前,地凍未開,八月以來隕霜殺草。”“而冬季則是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照灼不消。”東北各地也有民諺:“臘七臘八,凍掉下巴;臘八臘九,棒打不走。”“一九二九,在家死守;三九四九,棍打不走。”(《吉林紀略》)對于終年勞作、艱苦謀生的滿族人民來說,要生存,要抵御嚴寒,酒是最好最方便的物品。所以,滿族人給燒酒以“水棉襖”的美稱,贊其御寒之效。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人們發現,酒不僅可御寒、解憂、消除疲乏,還可以醫治跌打損傷,活絡筋骨,消腫化淤,這對缺醫少藥的東北民族是何等寶貴。更何況,在長期的山林生活中,酒精氣味可使毒蟲遠避。酒的刺激,又可使人壯膽,增強勇氣。因此,滿族人對酒極具好感,酒對人極有吸引力,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滿族視酒為最高享用品,是奢侈品,因此,酒作為交際佳品,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在婚俗方面,滿族求婚以酒為禮,婚禮中除勸酒外,還有各種節目來助興佐酒。婚禮中飲酒的名目繁多,有提神酒、換盅酒、定親酒、嫁妝酒、交杯酒、敬天酒、敬神酒、謝媒酒,又有接風酒、送行酒,還有上馬杯、下馬杯、進門盅、出門盅等,一舉一動皆需酒,一招一式都有酒,每一環節、每一過程都少不了酒,隨著盞起杯落,情緒也達到頂點。
在喪俗方面,吊唁者要向死者祭酒,出殯前,親友們要向遺體祭酒,俗稱“送靈酒”。參加送葬的人,都必須吃“回靈飯”,喝“回靈酒”。此風俗今日仍盛行。酒在這樣的場合中,是凝重、肅穆、莊嚴的,它表達了人們對死者的依戀與惜別之情。
在歲時節俗方面,春節,滿族人要在祖先堂、天地桌前供酒,祭祀祖先。除夕午夜,出門迎財神、喜神,要祭酒跪拜致禮。吉林滿族風俗,午夜要飲消夜酒。三日后送神,要到十字路口焚紙祭酒。逢三月初三上巳節、清明、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下元節、三月十六山神爺生日、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等節俗時,滿族人都要以酒紀念或祭奠。
在東北各民族的祭祀活動中,滿族祭祀活動最隆重,無論是家祭、族祭,也無論是祭祖、祭天、祭星、祭樹、辦家譜等,均離不開酒。這一點,在薩滿的神詞中有充分的反映,如關姓祭神詞:“釀造了芳香黃酒,備好了醇醪白酒。”關姓“背燈”神詞:“各置神俸獻醇酒”等。酒是薩滿跳神中不可缺少之物,缺了它,就缺少了過程與尊敬,缺少了隆重與莊嚴,就沒有了人神溝通的中介。這在領牲儀式中看得最清楚,其做法:將白酒灌進豬耳朵,若耳動,說明神已批準此豬作為犧牲,即神已領牲,否則,還需反復向豬耳灌白酒,直到耳動為止。
上一篇: 十里紅妝上(視頻)
下一篇: 四川康定:在經幡招展里感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