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布孜額傳人伊斯他斯·烏馬爾在表演。 資料圖片
斯布孜額,發出哈薩克族同胞的心聲
哈薩克族同胞的聲音總是那樣充滿激情和神秘感,這種激情源自這個民族固有的活力,而這種神秘感則源自他們音樂的高亢悠遠。這些美妙之音就像他們的馬匹或牛羊一樣,像他們的兒女一般,遍布在他們生活的角角落落。
去新疆伊犁地區旅游的人,幾乎沒人會繞開美麗的那拉提草原。在那拉提景區的“草原部落”,60歲的哈薩克族同胞伊斯他斯·烏馬爾帶著他的斯布孜額就出現在這里,讓中外游客領略到斯布孜額的魅力。
斯布孜額是哈薩克族同胞吹奏的一種樂器,是由一種叫“哈拉庫勒”的植物的稈制作的。“哈拉庫勒”是黑草的意思,這種植物的稈是空心的,每當風吹過,折斷的草稈便會發出天籟之音。在哈薩克族當中,有關斯布孜額的傳說是這樣的:在很早以前的一次哈薩克族部落戰爭中,一位哈薩克族牧民的氈房被燒毀,羊群被搶走,這位牧民無家可歸,非常悲傷。這時,一陣風吹過,牧民身后的草發出嗚咽的聲音。于是他就用這種草做成了斯布孜額,意為“發出心聲的管子”。
那拉提景區的“草原部落”于2006年6月建成,是一個反映哈薩克族歷史、文化、民俗的綜合性旅游景點,其中的表演部分重現了古烏孫國和哈薩克族民俗兩大主題。在表演中,伊斯他斯·烏馬爾是以“烏孫國的薩滿國師”的形象出現在烏孫王迎娶西漢解憂公主的大婚儀式上的。他穿著古烏孫國的薩滿服飾,手里拿著狼的肩胛骨,披著一頭亂蓬蓬的白發。7年來,在旅游旺季的每一天,伊斯他斯·烏馬爾都在重復著“烏孫國的薩滿國師”這一角色。一方面,他向觀眾展示了信奉薩滿教時的烏孫王國;另一方面,他一邊吹起斯布孜額,一邊彈起冬不拉,將哈薩克族的兩種樂器演奏得優美動聽。
當伊斯蘭教還未傳到那拉提草原時,生活在這片草原上的民眾大多信仰薩滿教,伊斯他斯·烏馬爾的家族就是當地的薩滿世家。當伊斯蘭教傳播到這里時,薩滿的文化痕跡逐漸在伊斯他斯家族消失,這個家族中只保留了哈薩克族醫術和斯布孜額的傳承。到伊斯他斯·烏馬爾時,斯布孜額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第7代。
斯布孜額是哈薩克族公認最難學的樂器,因此,會吹奏斯布孜額的人也成為哈薩克族同胞敬重的人。伊斯他斯·烏馬爾因為熟練掌握了斯布孜額和冬不拉這兩種樂器而成了哈薩克族中的佼佼者。
看起來那么普通的一根管子,上面僅有3個眼,但像伊斯他斯·烏馬爾這樣的哈薩克族同胞,卻能用它吹奏出美妙的聲音。這也許就是在外人眼中斯布孜額充滿神秘感的原因。而令那拉提草原上的哈薩克族同胞稱奇的是,伊斯他斯·烏馬爾帶著他那長約1米、沒有一個眼的斯布孜額出現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肯彈唱的盛會上,將斯布孜額一頭含在嘴中,一頭頂在腳面上,手中還抱著冬不拉。觀眾首先看到的是他彈起冬不拉,隨著冬不拉歡快韻律的節奏響起,那根神奇的管子也發出了悠長的音律。如今,更讓人稱奇的是,無論是水管子、皮管子、木管子,伊斯他斯·烏馬爾都能當做斯布孜額一樣,吹奏哈薩克族引以為豪的民族之音。
在哈薩克族同胞居住的地方,總有一些和伊斯他斯·烏馬爾一樣的老藝人,他們傳承著斯布孜額,共同守護著這一古老藝術的最后陣地,新疆布爾津縣闊斯特克鄉的哈薩克族藝人哈德力別克·好安就是其中一位。從1970年至今,他已經堅持吹奏斯布孜額整整42年了。
和伊斯他斯·烏馬爾手中的斯布孜額不同的是,哈德力別克·好安的斯布孜額看上去像一支笛子,它是用掏空的向日葵稈做成的。稈身上開有4個孔,孔與孔之間的距離約3指寬。當老人將斯布孜額豎起來時,筆者看見了一個吹奏豎笛的藝人模樣。只見老人雙眼微閉,用牙齒咬住管口,吸了一口氣,兩個腮幫子鼓得圓圓的,借助肺部氣流的壓力,渾厚的聲音便響了起來。
讓哈德力別克·好安在40多年前迷上斯布孜額的,是流傳在布爾津縣哈薩克族中的一個傳說——晚上將馬關在一起時,它們會相互嘶咬。然而,當馬一聽到斯布孜額的聲音,就會立刻安靜下來,甚至耳朵還會隨著曲調而左右扭動。這一傳說不僅引起了哈德力別克·好安的好奇心,也激起了他學習吹奏斯布孜額的興趣。如今,他是布爾津縣的斯布孜額民間傳人。
冬不拉制作,現代工藝與古老藝術的融合
和斯布孜額相比,冬不拉在哈薩克族中就顯得比較普遍。在伊寧縣阿吾利亞鄉布里開村,制作冬不拉的第三代傳人、農民巴克提努爾·阿爾葉哈孜于2011年初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民族樂器、民族裝飾兩項外觀設計國家專利證書。
和斯布孜額源自民間傳說不同,有關冬不拉的來歷,在哈薩克族學者賈合甫·米爾扎汗所著的《哈薩克族》一書中,就有著明確的記載:古時候,有一只山羊從山崖摔下,正好摔在一棵樹上,山羊的腹部被樹枝劃破,內臟流到外面。山羊的尸體干了以后,羊腸在風的吹動下發出響聲,于是人們由此而得到啟發,用木頭和山羊腸子制作了冬不拉。
探訪巴克提努爾·阿爾葉哈孜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目前他已經離開偏遠的村莊,在伊寧市的喀贊其民俗一條街上開了一間店鋪。這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是他制作各種各樣冬不拉的地方。在這里,他制作出了“阿拜冬不拉”、“江布爾冬不拉”和“微型冬不拉”等。
巴克提努爾·阿爾葉哈孜家的冬不拉制作是從他爺爺開始的,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他自己則是從11歲起就開始跟著父親制作冬不拉,這一做就再沒停止過。2009年3月,他不再滿足于自己在當地已成為知名冬不拉匠人這一榮譽,只身前往伊寧市,在喀贊其民俗一條街上選擇了一家鋪面,專門制作民族手工藝品。由于他制作的樂器尤其是冬不拉工藝精細,所以深受游客的喜愛。有的游客來這里并不完全是為了買樂器,而是將觀賞他制作樂器作為一種享受。
巴克提努爾·阿爾葉哈孜在制作冬不拉的過程中,總是思考著將現代工藝怎樣融進古老的藝術品中,這正是他能獲得兩項冬不拉制作工藝專利的原因吧。
(編輯:陽希)
.
上一篇: 甘肅裕固族傳統樂器“天鵝琴”重獲新生
下一篇: 古老奇特的民族樂器“芒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