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施秉都要舉辦水龍節,屆時,我們都能欣賞到已有千年傳統的潑水狂歡——水龍表演。
施秉古稱偏橋,水龍表演是盛行于該地區的求雨祭祀活動。水龍表演隊伍由民間三支水龍組成,配有鑼鼓隊、簡易牌坊、蚌殼、魚、蝦、烏龜、花籃、抬狗等方隊助陣。每條水龍為九節,長度12米。舞龍人員服裝為黃、綠兩種顏色,上衣為坎袖對襟,褲為中長褲鑲邊,腳穿草鞋。
水龍祭祀活動在施秉縣城舉行。祭祀程序為先由祭師在一張事先擺好的祭桌前焚香、敬神、念敬神詞,接下來由身穿黃色坎袖對襟上衣,中長褲子鑲邊的兩后生手托杉木河圣水在身佩花環、身穿潔白苗族服裝的童男童女的引領下從臺下進入祭壇,祭師在焚香、敬神后,作法將圣水點灑三條龍,兩后生手托圣水繞臺下一周,童男、童女用柳葉將圣水點灑向四周游客及觀眾,意為帶來吉祥(點灑圣水時,祭師念祭詞)。祭祀結束后,三條水龍向游客行禮后直奔臺下進行表演,前來參加活動的村民用事先準備好的水盆和瓢,向水龍潑水。開始是人潑龍,到了后來,就成了人潑人,大家潑水狂歡,水龍所過之處,也變成了“水街”。而今,國泰民安,人民豐衣足食,玩水龍已不再是為了祭祀求雨,而成了當地的潑水狂歡活動。
水龍,又名青龍,是施秉縣城關地區曾盛行的求雨祭祀活動。每逢天旱,當地群眾便自發組織起來舉行,整個活動時間為1至3天,走街串巷的舞龍,龍到之處,每家每戶用木盆、木瓢舀水潑龍。
施秉玩水龍的制作方法很簡單,以楊山竹為原料,青篾編制成龍的筋骨,用生鮮的楊柳樹條葉,從龍頭、龍身、龍尾編扎好,編扎方法與元宵節所扎的草把龍相似。龍身長約8—14米,分為5節、7節、9節等,每節裝有1米至2米高的木柄,以便玩者舞動使用,舞龍人員均為單數,凡參加玩水龍者,必須是童男,結過婚的人一律不準玩龍(傳說童男有靈氣,雷公看到后,才肯開恩降雨)。龍扎好后,先由一位敲鑼的人,在頭一天沿街串巷的喊: “家家戶戶水缸裝滿水,明天青龍來時,用水潑龍。”出龍前,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擺上供品,焚燒香紙,向天神、龍王祭祀,隨后,玩龍的隊伍便可出發了,出發時配置鑼一個,作為玩水龍的前導,青龍跟其身后,邊走邊玩(稱“過街龍”),水龍在街頭邊舞邊走,街道兩旁的住戶用瓢、盆盛水潑向龍身,以龍頭為重點潑水對象,男女老少都可參與潑水,其景其情,熱鬧非凡,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因此,水龍所到之處,特別深受群眾歡迎。
施秉縣城玩水龍已有上千年歷史。關于“水龍”,在施秉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年久旱無雨,太陽像火一樣曬得百花凋謝,五谷不長。人們想盡了各種方法,而老天爺根本沒下一滴雨,天下越干越厲害,沒有辦法的人們只好聽天由命了。 一天晚上,一位神仙托夢給一位叫寶公的老人說:“龍、人和狗是親兄弟,人是老大,龍是老二,狗是老三。兄弟仨長大后,龍分家得到的家產極少,他想不通而負氣出走,不想回家。后來,龍成為了掌管風雨的神,可只要一想起分家的事就很生氣,于是故意不下雨,讓天干使人得不到好收成。你們如果想得雨,就扎一條水龍,抬上狗,敲鑼打鼓上街舞一趟,還要邊舞邊潑水,一直把龍舞到河邊,讓龍知道你們心里還有他這個兄弟,這樣他就會降雨了。”寶公喜獲此言,第二天立即去和寨老們一商量,大家都很贊成扎一條水龍來舞。于是,寶公和寨老便組織各條街道的群眾編扎龍,熱熱鬧鬧地舞上街,一直舞到河邊做完祭祀儀式才回家。果然,龍見到人舞著龍,抬著狗來到河邊,想三兄弟又象當初團聚在一起,念及弟兄之情,就呼風喚雨,降下甘霖,解除了人間的旱情。從那以后,每逢五黃六月久旱無雨,群眾就擇定吉日玩水龍求雨,舞龍的隊伍所到之處,街道兩側的居民就用水潑龍,舞龍結束后將水龍投入舞陽河任其自行沉入水中。群眾都說潑水龍的水是“吉祥水”,水潑得越多,則表示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當年就一定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如果誰要有幸被潑上吉祥水,就會事業發達,財運興隆,萬事吉祥如意。
潑水龍的水是“吉祥水”,水潑得越多,則表示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當年就一定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如果誰要有幸被潑上吉祥水,就會事業發達,財運興隆,萬事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