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祖先崇拜與西南民族服飾文化
2012-10-20 13:16:44 作者:楊正權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瀏覽次數:0
祖先崇拜是繼圖騰崇拜、自然崇拜之后被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所虔誠信奉的一種原始宗教。其產生的年代大約在母系社會向父系氏族過渡的時代,即群婚制向對偶婚轉化的時代。其產生的理論基礎是“靈魂不死論”。西南各少數民族認為萬事萬物皆有靈魂,人也不例外;人的靈魂是永遠不會死的,人死是靈魂離開身體的表現;人活著時,靈魂附于體內,人死后,靈魂或獨立存在,或棲附于它物,或往來于陰間世界和陽間世界,或游離于死者的村寨、住所附近等。他們把鬼分為善鬼和兇鬼,善鬼能保佑自己(如父母之鬼),兇鬼能制造禍端和疾病、饑餓、寒冷等。因此凡遇禍端便請祭司驅鬼或祭祀,以祈求兇鬼息怒或憐憫人類;善鬼也要不斷祭祀,否則就會成為惡鬼害及人類。在這樣一種觀念支配下,西南各少數民族對祖先的崇拜幾乎到了狂熱的程度。祖先崇拜這種對西南各民族來說極為普遍的宗教現象在這些民族的服飾文化中留下了極深的輒痕,西南各族的服飾文化幾乎處處籠罩著一種祖先崇拜的神秘色彩。<br />
一、服飾的顏色與祖先崇拜<br />
顏色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世界之所以五彩繽紛、絢麗多彩也是源于顏色,沒有顏色,宇宙將是一個不可理喻的世界。人類對顏色有著特殊的喜好。對某種顏色的偏愛程度卻因民族而異。對某種顏色的選擇除了受一定的審美心理支配外,更多的時候卻帶著一種神秘的面紗,在西南各族中,對某種顏色的崇拜更多的是祖先崇拜的另一種表現形式。<br />
黑色是西南地區大多數民族所喜好的顏色,表現在服飾上則以黑色為主色調。彝族以黑色為貴。唐樊綽《蠻書》卷四說四川涼山一帶烏蠻“丈夫婦人以黑繒為衣,其長曳地。”至今,彝族的大部分男子傳統服飾全身多為黑色,女子服飾以黑、藍、青為底色,上面繡花鑲邊,女帽也以黑布為底,上繡花或飾以銀飾;彝族畢摩其法衣也是黑、青藍布長衫,頭上所戴為竹胎黑氈面的畢摩帽。壯族婦女一般穿黑色右開襟的滾邊衣褲,頭戴黑、藍布包頭;廣西與云南交界地區的壯族婦女穿黑色褶裙者居多,而廣西南部壯族婦女常穿一種無領、右衽的黑色上衣,頭包方塊形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傈傈族的服飾以黑、藍色為基調,男子多穿麻衣褲,以黑藍布包頭,婦女衣飾以黑藍為底色,繡上各色花紋、花邊,姑娘出嫁時腰系一條羊毛織成的黑底紅紋帶子。哈尼族青年男子多裹黑布或白布包頭,老人戴黑色瓜皮帽,穿黑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褲子;女子穿藍色無領上衣,下穿半截褲。桂西瑤族中有一部分被稱為藍靛瑤的支系所穿的服飾為清一色的藍靛顏色,男子多穿無領對襟的短衣,下著長褲,頭纏黑色包頭布;婦女穿短衣,百褶裙,頭纏黑色繡花巾,戴耳環、手鐲、項鏈,束腰帶,腳圍綁帶。哈尼族的奕車人喜用靛青浸染的湛藍色小土布做衣服,下穿緊身超短褲,無褲腳,大腿下端以下全部裸露,視短褲緊勒至現出豐滿的臀部原形為美。西南各民族中以黑藍為服飾主色調的民族還有阿昌、德昂、基諾、佤、門巴、普米、景頗、布依、拉祜、布朗、仫佬、水、侗等民族。這些民族服飾的尚黑原因大致相同,均與祖先崇拜有關?,F以幾個民族為例略作說明。哈尼族尚黑原因是基于有母女倆上山采藥的過程中被藍靛葉染的衣服保護了她們遠離魔鬼的傳說。①彝族尚黑其說法有三,一是源于崇拜黑虎,即以虎為圖騰,黑虎到后期漸漸成為祖先的象征,黑虎崇拜也漸漸轉為黑色崇拜;二是認為人死后有三魂,一魂守墳地,一魂守家,一魂裝入祖靈筒存放于險峻的崖洞中,送祖靈筒的是三名“騎黑馬、披黑衣、荷黑弓,降自黑云中”的黑色之神,著黑衣以求神鬼同類,以求庇護;三是鬼神多居于黑暗處,人則居于光明中,著黑衣以混淆人鬼,避鬼神之害?;Z族認為創世之神職阿腰白是從黑色的龐然大物中走出來的,從黑色世界中走來,身上無疑烙著黑色的印跡。尚黑的說法多種多樣,但回歸到對祖先的追述這一點是共同的。<br />
白色是與黑色形成強烈反差的顏色,也深受西南各民族所喜愛。滇西普米族婦女喜穿白褶長筒裙,背披一張潔白的羊皮,有的婦女愛著白色大襟短衣;男子則愛穿白衣,披白羊皮坎肩,裹白綁腿等。藏族服飾雖各地有所差異,但均以白色為基調,貼肉穿的一層是白色,贈給客人的禮物也通常是一條潔白的哈達。白族服飾中的白色基調最明顯,無論男女都喜歡穿白色上衣,披白羊皮;姑娘的頭飾是用一條紅頭繩纏繞著發辮盤在額頂,側面飄著雪白的纓穗。納西族姑娘愛穿白色裙,婦女則穿黑裙,腰系白腰帶,已婚女身后背張白羊皮。羌族衣飾也喜愛白色,青年小伙則穿著繡有白云的鞋;其巫師“釋比”身著白色布衣或白色麻布衣,外套著羊皮褂,有的還穿白裙;巫師頭上的帽綴有九顆白色貝殼,皮鼓也用白羊皮制成,②西南各族中尚白的民族不止這些,對黑白顏色的喜好也不是絕對的,兩色兼顧各有側重而已。對尚白習俗的原因剖析各有千秋,但總的來說還是離不開祖先崇拜過一線索。納西族的解釋是為紀念納西神話中的桑朵戰神,這位戰神身著白衣、白帽,手持白槍白劍,是納西人的保護神;又說,黑天黑地里是惡鬼居住的地方,惡鬼殘害人類,人類應當遠離它。羌族尚白是為紀念遠古時期幫助羌人戰敗戈基人的腳踏白云,白須白發的老人而為之。藏族尚白則是對傳說中著名英雄格薩爾王的紀念,據說格薩爾王是頭戴雪白盔,身著白盔甲,手執白鋼刀,左肩到右耳根還有一指多長白痣的英雄。白族、土家族的白色崇拜則源于白虎崇拜,白虎先為圖騰,后被視為祖先,再后僅僅作為一種白顏色加以崇拜。<br />
西南各民族對其它顏色的選擇也頗具神秘色彩。彝族認為紅色具有驅妖避邪的作用,孩子和老人生病常在脖上、手上套上紅線圈,以避鬼神;娶妻嫁女時,酒壺上、手鐲上、笛子上常用紅布條系上,原因也是驅兇鬼,求吉利。哈尼族認為神居的地域是紅色,人居的地域是黑色和綠藍色,鬼魂居的地域是雜色;紅、黃、藍、白等色不是防鬼魂,而是神靈的象征。哈尼族服飾中紅色主要用于服飾的頂(帽端)部、袖口、腰間和腿部,這些地方易接觸地面,也易引起神靈的注意,其意大概是:“神靈在此,鬼魂莫近”。紅黃色這兩種象征神靈的顏色常見于婦女兒童的服飾上。而男子則不著紅色,意為身強力壯,可以與鬼魂搏斗;男子只有在祭祀、社交等活動中才佩紅色飾物。哈尼人喜刺繡,其中有一圖案是用綠、紅、白、蘭、桔黃等色繡成,這些顏色分別代表太陽、月亮、鼠、人、樹木、河流、蛇等,敘述的是女神陂皮密依造天地萬物的古老神話。③在西南各族中,同一顏色在不同的民族中解釋法不同,但在眾多的說法中卻透露出一個信息:祖先崇拜意象。<br />
二、左衽習俗與祖先崇拜
在西南各民族服飾中,衣服的紐路開在左還是開在右是頗為講究的。左衽、右衽還是中衽因民族而異,按通常的說法,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受道家思想影響的以左為貴,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以右為貴。如《老子》三十一章說“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兇事尚右。”《禮記·王制》說:“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漢書》亦云:“右賢左愚,右貴左賤。”史籍中古代四夷之民常以“左衽”見載?!妒酚洝贰ⅰ稘h書》等史籍對當時“西南夷”服飾的記載也以“椎結、左衽”居多。西南各民族服飾的開襟雖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儒道思想的影響,但這肯定是后來的事。最初的“左衽”習俗也有方便、好用、順手等功利目的在起作用,但更重要的原因應當是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心理。哈尼族的男子服飾一般是青藍布無領左襟衣服。土家族婦女服飾中的上衣其特點是左開襟、袖大而短。滇中一帶的彝族在服喪時親孝子孝女穿左襟衣服,即將右襟麻衣反穿;死者的侄子侄女及孫子孫女則穿右襟麻衣;黔西北一帶的彝族人死后讓其反穿其生前的右襟上衣,或將死者的左小襟壓于右大襟上,使之成為左襟。直至現在,彝族男子服飾漢化明顯,但彝族婦女服飾仍保留左襟習俗。服飾上的左襟習俗僅僅是這些民族尊左習俗中的一種。彝族和哈尼族中均把左方視為北方,認為自己的老祖先是由北往南遷徙而來的;彝語支民族中也有許多關于自己的老祖先由北方遷徙而來的傳說,房子也坐西面東,將左方即北方視為神祖靈臺之位,房門也開向左邊;畢摩為死人指路時也指向北方,且用左手指路;這些習俗都深深表達了一種懷祖意識。從這個意義上看,左方便是祖先居地,尊左便是尊祖。<br />
三、頭飾與祖先崇拜
頭部是整個人體中最召引別人視線的地方,即視線最集中的地方,因此西南各民族對頭部的修飾也就尤為精心了,這就是我們所要談及的頭飾。最初的頭飾并非完全出于審美和實用的需要,而是與原始崇拜息息相關,這里所要談的是深受祖先崇拜意識影響的頭飾,僅以部分民族為例。<br />
彝族男子都喜歡留一種“天菩薩”的發型,也被稱為“英雄髻”。即頭上留一塊方形的頭發并編成小辮,用頭帕豎立包裹起來。這種“天菩薩”極為神圣,被視為天神崇拜的象征,其實細析之,也與祖先崇拜有關。這種發式是分階段的,小孩和未婚男子僅在頭頂蓄一撮長發而已,稱“如比”;婚后男子梳短辮,稱“如且”;只有男人死后,留下的子女才把頭頂頭發打成尖狀物形,方稱“天菩薩”;“天菩薩”是父親的靈魂居留地,帶有明顯的懷祖意識。彝族在為初生嬰兒首次理發時,要請畢摩占卜吉日,選擇一個有陽光的日子,并選擇一個與孩子屬相同的人(男女老幼均可)來剪頭;剪頭之日同時也要為嬰兒縫件衣服,將剪下的頭發縫在孩子的衣上或帽檐四角上,以求孩子健康成長,剪頭儀式實際上也是一祭祖儀式。<br />
黔西、滇東北、滇中一帶的花苗婦女都有“戴角”的習慣。所謂“戴角”也就是將長發挽成髻,髻挽成角狀,最大的髻為織金,即在發上別上一把長約60厘米的木梳,再以重約3斤的假發在木梳上織成倒“8”字形;也有頭戴大銀角代髻者,髻有大有小,居正頭頂者居多,也有偏左或偏右的。苗族頭飾中的戴角習俗是為紀念遠古祖先的遷徙歷史。據說遠古苗族祖先遷徙時,爬山涉水,為保護糧種,便將玉米棒子及其他糧種藏在頭上,以便涉水時不至發霉④。此外,苗族婦女還有一種稱為高孚或蚩尤帽的頭飾,這種帽子一般在已婚婦女生下第一胎子女之后才戴。據說這是紀念苗王蚩尤及王后才戴的。相傳在古代戰爭中,王后為了幫助苗王蚩尤甩開追兵,將王冠拿來自己戴著,朝另一個方向跑吸引了追兵,苗王才脫了身,而王后卻壯烈犧牲了。<br />
基諾族婦女頭上常戴一頂白底黑色條紋的三角尖頂帽,這種帽子具有明顯的祖先崇拜意象;據說,這種帽子是仿照基諾族始祖、造物主阿莫小北的帽子縫制的。基諾族男子還有一種“三撮毛”的發型。即將頭發扎成左、中、右三縷,此俗的祖先崇拜意味更為濃烈。據王崧纂《云南通志》卷一八七說:“三撮毛即倮黑派,其俗與擺夷、棘人不甚相遠,思茅有之。……發留中、左、右三撮。以武候曾至其地,中為武候留,左為阿爹留,右為阿嫫留,又有左為爹嫫留,右為本命留者。”其實為武候留倒未必是真,但為祖先留則是不言而喻的。<br />
滇南哈尼族奕車人的頭飾有一套嚴格的祖先崇拜禮俗。女性婚前蓄有油亮美觀的大辮子,也無人干涉,婚后則不同,出嫁而未生育的婦女,一旦回夫家,進入夫方村寨時要將頭上的大辮子放下,以示對夫方寨神和老人的孝敬;出嫁或生育后,要在額前安一支叫“俄莫莫”的獨角,獨角上半邊有一個別致的蓋,角蓋頂面以正中為圓心,制作有十二條形若光芒的縐紋,均勻地向四處發射。據說,戴角習俗是為紀念洪水泛濫后,繁衍奕車人先民的兄妹倆開挖十二條渠,排除洪水隱患的事跡而為之。除戴角習俗外,奕車女子也常戴一種叫“帕常”的用白布縫制的尖頂軟帽,這種帽子佩上靛青色黽式服和短褲的服俗具有濃厚的祖先崇拜寓意。相傳,很久以前,奕車先民和尼人居住在美麗富饒的“谷哈”,日子很美滿。不料遭到異族侵犯,酋長率眾抵抗而陣亡;和尼人推舉原酋長仰資的孫子奕車為首領,奕車重整旗鼓,讓男子赤身墨面,女子赤足短褲,頭纏白布為標記打敗了異族⑤。哈尼族的祭司大貝瑪常戴一種由五個大三角形組成的名叫“吳芭”的布質頭飾,這種頭飾由紅、白、藍、綠四種色調構成,上有蕨紋和犬牙紋,樹狀圖案,白紋左邊有"S"形線(紅色)。這個頭飾可以稱之為哈尼族的歷史大辭典,它敘述了哈尼族由遠古到現代的遷徙歷史及不同時代的自然生態環境甚至還描述了頭人、貝瑪和匠人的簡單關系⑥。這類頭飾的每一組成部分都少不了對祖先歷史的追述。<br />
四、肢體飾與祖先崇拜<br />
肢體飾種類形式很多,在此僅以與西南各族祖先崇拜有關的部分略述于下。<br />
黎族直到當代都有紋身黥面的習俗,黎族姑娘十二、三歲到十六、七歲就開始紋身,有了情人,還往往讓情人親手在手上刺些特別的花紋。怒族姑娘一到十二、三歲面上就刺上狀如龍鳳的花紋,獨龍姑娘也如此,不紋者被認為是“不成熟的人”,受人恥笑。布朗族男子也常在背、胸,腿及手臂等處刺上各類圖案,瓦族男女也多如此。傣族紋身卻頗具代表性,地方志書記載很多,《騰越縣志》說:“僰人尚紋身……胸、背、額際、臂、腋、腹、臍各處,以針刺種種花紋,形象若虎豹鹿蛇,若金塔花卉,亦有刺符咒經文,格言及幾何圖案者,然后涅之以丹青,貴族用赤紅色,平民一概用青黑色,否則婦女群輩笑之,以故無論老幼,無不身首彰然者。”現在傣族紋身之法仍然如此。紋身有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等原始宗教的原因,也受到過佛教的影響,但其祖先崇拜(含英雄崇拜)色彩仍然很濃。這些紋身民族認為,不紋身便是對祖先的背叛,不紋身就不是本族成員。如《海槎余錄》談及海南島的黎族時說:“黎俗:”男女周歲,即文其身;不然,則上世祖宗不信其為子孫也。”《百夷傳》談及傣族:“官民皆髡道黥足,有不髡者,則酋長殺之;不黥足者,則眾皆嗤之,曰婦人也,非百夷種類也。”傣族紋身源于祖先崇拜卻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傣族祖先宛納帕用黑樹漿紋身,戰勝了魔鬼,奪回了失去的明珠,讓光明重照傣族先民。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光明使者而沿用紋身習俗。<br />
一些祭祖祭鬼儀式中,西南各民族中的一部分喜歡將自己的身體繪成鬼模神樣,以求與神靈共舞,祈求神的庇護,也避兇鬼作祟。滇南花腰彝有十二年一次的祭始祖“阿”的盛典,慶典上,若干身強力壯的彝族漢子要繪身涂面,奮力搏擊,再現先祖“阿”的偉績。在滇南哈尼族每逢農歷七月中旬屬蛇日舉行的“那棱咧”(驅病魔)儀式上,眾多的未婚青年和兒童用鍋底黑煙抹面,或用藍、紫、紅、黃等色汁涂繪面孔,手握刀槍、銅器、鐵鏈等,扮成神兵,跟隨巫師逐戶驅邪,攆遍全村后,殺一狗,以狗血淋寨門,意謂堵塞鬼路。滇西巍山彝族有叫飯魂之俗,農歷二月初五舉行,叫飯魂者由村中德高望重之老者選定,并一定化妝,走在前面開路者化妝成老丑形象,肚皮上涂抹紅、紫、藍、綠、黑、白等色,奇丑無比,手執牛尾,驅鬼開路。滇南澄江彝族給死者送靈時,涂著怪臉,身著異服,將自己扮成鬼神狀。白族每年立春這天都有“打春牛”習俗。春牛用泥塑好,春倌由八個扮成乞丐樣的人抬著,春牛被二十四個涂臉繪面,身著奇妝異服的大漢抬著,象征二十四節氣。此俗主要是祈求神靈保護,預祝糧食豐收。⑧貴州仡佬族青年男女婚娶前都有鑿齒習俗,即將上齒和犬齒取去一兩顆。⑨此俗雖與成丁禮有關,但更多的因素是基于祖先崇拜?!顿F州通志》卷七說:“打牙仡佬在平越黔西,女人……將嫁,必先折二齒,恐妨害夫家,即所謂鑿齒之民也。”此所謂克夫之女需將上齒和犬牙鑿去,方能避鬼神,家庭和睦。不僅女性如此,未婚男子也如是,李京《云南志略》說:“土僚蠻……男子十四、五,則擊去兩齒,然后婚娶。”父母死后,子女也要拔齒,一則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一則愿父母的靈魂永遠保佑子女,正如田汝成《行邊記聞》說:“仡佬,一曰僚。……父母死,則子婦各折其二齒投之棺中,云以贈永訣也。”
五、禮服與祖先崇拜
禮服亦即西南各少數民族在婚禮、喪禮、祭祀禮、成丁禮等一些特殊儀式上穿的服飾。這些禮服,有其特殊的來龍去脈和寓意,其中一部分與祖先崇拜有密切的聯系。<br />
滇南路南縣撒尼老人死后,將其尸體從臥室移于中堂,用薅枝水蘸洗身體,著新裝新鞋,男性穿長衫,女性著本族服裝,口含碎銀,兩手兩腿伸直,用白布裹尸。裝斂尸體時,家屬則將蓋在尸體上的白布在眼、鼻、口等部位剪出圓孔,棺內撒上五谷,在死者頭部下端墊上“圭山草”。因兇死而不能入棺者,棺內要扎稻草人代之。老人亡故九十天這天,要舉行“脫考”儀式,由舅父主持,全體男女孝子戴麻布孝帽手攜供品,至墳前,點三柱香,孝子排列跪于墳前,脫下麻布孝帽,獻上紅布,主人將麻布帽集中燒毀,另贈每人一頂新帽,紅布由舅父披掛,麻布帽和碗供死者陰間使用。⑨滇東曲靖的彝族戈濮人,新娘結婚時穿的婚衣是婚前幾個月內由新娘、母親和姐妹共同縫制而成,該婚衣不得轉借他人,不得變賣。一生中只能在結婚時穿一天,新娘死后就成斂老衣。新娘戴的帽子稱“姑姑帽”也是特制的,帽沿上刺繡的寬飄帶解開后直拖到腿部;結婚的當晚新娘要將帽子上的飄帶整齊地捆在帽沿上收藏起來,長輩去世時便成為孝帽。滇西南華彝族老人死后其子女要服喪,男子戴三角帽(又稱三角孝心),女子頭部束一麻布,正孝和次孝要將麻衣翻轉來穿,成左襟衣;正次孝子用麻線束腰,所戴三角帽要露出麻布,以區別于他人。⑩戴三角帽是為了紀念傳說中的木鈴戴著三角帽到地府迎救母親的故事。苗族在給死老打綁腿時,是反著裹,穿草鞋是倒著穿,或讓女的不系圍腰,反讓男的系圍腰。白族老人死后,死者兒媳服孝衣,從頭頂起,全身披白,穿白孝鞋;若死者高壽,多子嗣,則服紅孝。摩梭人在死者面部貼上一張繪有送魂路線的蓋面罩,穿上壽衣和下面穿孔的壽鞋;穿好壽衣,把死者扶成蹲坐式,下肢彎曲,膝蓋并攏,兩手交叉于胸前,再用兩條布帶捆扎,先套住腳尖,繞過脖子,在腰部捆扎幾道,成胎兒狀,再入葬。(11)
滇西小涼山彝族的成年禮祖先崇拜韻味很濃。在做女孩換裙禮時,需推算吉日,殺豬宰牛,大宴女賓;后由一年長多子的婦女用一件紅、黑、黃三色相間的褶裙為少女祝福,用它繞少女的頭部和腰部后再讓其穿。少男少女換上成年服后,要在祖先神、灶神前叩頭并請達巴向神靈祈禱,最后向祖先靈位所居之地鍋莊處獻佳肴,以報告祖先家庭內新增的成員。摩梭少女的成年禮在家庭內的“女柱”旁舉行,由母親主持,先要祭祀神靈和祖靈,再讓少女靠近“女柱”站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飾品,左手拿麻紗、麻布,母親為其脫下童妝,換上成年婦女的衣裙,并為其扎一條繡花腰帶。然后巴達為之祈禱,并在少女脖上拴一根羊皮繩,以示吉祥。瑤族少男少女舉行成年穿衣儀式時,要請巫師舉行大的祭祀典禮,即要去度戒,重新表演一次由胎兒到降生的過程,使之有種極其神圣的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之感。<br />
基諾族的祭司“董薩”在祭祀祖先時必須全副武裝。他們頭戴飾有孔雀、野雉等百鳥羽毛的羽冠,身穿長袍,否則祖先會將自己視為別類,不予理睬。景頗族有一種專門用來祭祀谷魂的裙子叫雌祭裙,此類裙與生活用裙相差不大,紅黑色調,圖案稀而分布不均,與常裙不同的是幾根垂直的粗線貫穿于花紋中,據說這是善神谷魂進來的路。彝族的畢摩是人與鬼之間的媒介人物,祭祀時頭戴八角帽(有的地方為氈斗笠,謂“貝嘎刺。”)帽沿下懸兩只鷹爪,身披白色氈衫(也有黑布長衫),斜挎神簽笥,手搖銅鈴,根據不同的對象而使用不同的法具,趕鬼驅魔時使用趕山鞭,祭神用寶劍,舉行祭祀則彈琴詠經等。西南各民族的祭祖用服一般是特制的,此不贅述。<br />
六、其它服飾與祖先崇拜
除上述西南各民族服飾的形制深受祖先崇拜意象的渲染外,不便歸類的一些西南各族服飾仍受祖先崇拜影響,此處限于篇幅,僅舉幾例。苗族婦女的服飾上繡有一幅紀念苗族先祖生活過的城市圖:前襟代表城門,護肩意為苗寨,背后的那塊方帕是全城的鳥瞰圖。貴州的仡佬族喜穿“仡佬裙”,形如開有三孔之布袋,中孔伸頭,左右二孔伸手臂;前片齊臍,后片至臀部。這種裙穿在身上無論寒暑都不換,據說,換下會犯鬼,受兇鬼之害,正如宋代《溪蠻叢笑》說:“裙幅兩頭縫斷,自足而入,斑闌厚重,下一段純以紅……盛署不去,去則犯鬼,名仡佬裙。”基諾族認為,男有九魂,女有七魂,故常在挎包、胸罩等服飾上鑲有九條或七條各色布條,以紀念祖先之靈。滇東北及滇西等地彝族青年以擁有一件火草領褂為榮,這種領褂做工精致、美觀、舒適、耐用,但做起來費時費力,要跑遍九坡十八嶺才能做成一件。據說,彝族穿火草領褂及戴(纏)黑布包頭的習俗是為了紀念蓮母老祖的,這兩種服飾是蓮母老祖的血化成的。西南各族穿貫頭衣的歷史很早,宋《太平御覽·異物志》說:“穿鼻人,其人則縫布二幅,合兩頭,開中央,以頭貫”更早的記載則是《后漢書》:“與哀牢人約,邑豪歲輸布貫頭衣二領。”現在的貴州仡佬族有穿貫頭衣之俗,他們認為這種衣服是“媽媽輩傳下來的”古時候就這樣穿的。這種貫頭衣卻成為滇南花倮彝族女祭司祭祀祖先的衣服,具有明顯的祖先崇拜色彩。</p>
注釋:
?、佟蹲诮膛c民俗》,劉雅、秦榕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24頁。<br />
②《論黑白崇拜》,楚臣,載《彝族文化》1989年刊。<br />
?、邸豆嶙宸椫械纳裥砸庾R》楊萬智,載《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4期。<br />
?、堋兑估晒释辽系呐浴?,向零主編,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br />
?、荨豆嶙逖芯课募?,紅河州民族研究所編,云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頁。<br />
⑥《歷史的跡化——哈尼族送葬頭飾“吳芭”初考》,載《山茶》,1988年第2期。<br />
⑦《從遮羞板到漆齒紋身——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巡禮》,向翔、龔友德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br />
⑧(11)《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鄧啟耀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br />
?、帷堵纺峡h撒尼人原始信仰調查研究》,楊毓驤,載《彝族文化》1991年年刊。<br />
?、狻堵纺峡h撒尼人原始信仰調查研究》,李世康,載《彝族文化》1991年年刊。</p>
來源:《云南學術探索》<br />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