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傳說中的樂舞及夏代樂器

2012-09-18 17:10:59 作者:陽化杰 來源:《文史雜志》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傳說中堯、舜、禹的時代,已處于氏族公社末期,生產力的發展,使農業、畜牧業有了剩余產品,氏族公社的首領已成為有特權的貴族。一般認為堯建都于山西臨汾一帶,在這一帶進行歌舞活動。《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了堯命質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來敲擊,這就是最早的“鼓舞”。

  相傳舜時有苗不服,禹率兵征伐不勝,后來聽了益的建議,沒有用武力,而“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尚書·大禹謨》),舞蹈了70天,有苗乃服。執干(盾)執羽而舞,應是“文舞”和“武舞”的濫觴。

  《韶》又名《簫韶》,傳說是歌頌舜的樂舞,實際上,原始的《韶》舞,原本是一種狩獵后歡慶勝利的群眾性集體歌舞。當原始人狩獵歸來,向祖先獻上獵獲物,并狂歌勁舞之時,有人披上獸皮,有人戴著鳥羽,模仿鳥獸動作,在排簫聲中,鳳凰自天而降,舞蹈達到了高潮。主要伴奏樂器,是用竹管編排而成的樂器“排簫”,舞有九段九種變化,所以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的說法。

  歌頌禹治水有功的《夏龠》,創作過程是這樣的:禹時“勤勞天下,日夜不懈,——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百姓)”;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龠”即“排簫”,后來的“文舞”“左手執龠”“右手秉翟”,都是在這種舞蹈的基礎上發展的,我們似應把《鼓舞》、《干羽舞》、《排簫舞》看作堯、舜、禹三位氏族首領的代表性舞蹈。

  學術界歷來對有無夏文化有所爭論,據郭沫若意見:1.殷商之前中國當得有先住民族。2.此先住民族當得為夏民族。3.禹當得是夏民族傳說中的神人。4.此夏民族與古匈奴當有密切關系(《郭沫若全集歷史篇·夏禹的問題》)。

  目前出土的樂舞文物資料,可以證明為夏代的,并以此可以想見夏代的樂舞情況。如1980年在山西臨汾地區襄汾縣陶寺出土的文物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約在公元前4300余年,相當夏代。出土的樂器和舞蹈道具共三件:土鼓、鼉鼓、特磐,同時出土的還有龍盤一件。傳說夏人始創社祀祭壇,有禮器祭器,從下述幾件樂器,可以想見夏代樂舞文化。

  (一)特磬

  山西陶寺出土,巨石制成,上有孔,可懸掛敲擊,名“特磬”。專家測定為一磬一音有人認為,它們正是“拊石擊石”“百獸率舞”所用的石磐,與山西夏縣東下馮出土的石磐和陶寺出土的形制相仿,都是刮削器進化為樂器的。《爾雅釋樂》:“大磬謂之〓。〓形似犁輨,先為生產工具,可用來掘地,或作食肉剖割的刮削器,進而為歌舞時敲擊節奏的樂器。”夏代著名樂舞《大韶》(又稱《簫韶》),相傳為舜的樂舞,夏禹繼承了它。《史記·夏本紀》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舞者手執排簫,必然合著樂器起舞,可以想像當時的節奏還是比較簡單,但原始氏族社會的人群,會覺得石磐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更加舞得歡愉。

  兩件石磬上都有圓孔,看來為敲擊的方便,這些石磐已可以懸掛起來,這是編磐的雛形。

  (二)鼉鼓

  1980年山西臨汾地區襄汾縣陶寺出土。木制,上蒙鱷魚皮。《詩經·大雅》中已有鼉鼓的名稱“鼉鼓逢逢”。《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了鼉鼓的制作過程:五帝之一的顓頊命“〓”首先奏樂,“〓”就仰躺著用尾巴敲它的肚子,發出“嘭嘭”的聲響,“〓”即“鼉”的借字。古代樂舞開始先要擊鼓,所以《呂氏春秋·古樂篇》說:“乃令〓先為樂倡。”鼓倡導于前,至今民樂和戲曲中都以鼓為指揮,看來這還是自古流傳的規范。

  (三)土鼓

  1980年山西襄汾縣陶寺出土。它是以陶土為框,兩面蒙皮的一種原始打擊樂器,也是由日常工具改制演變而成。土鼓的頂部和底部都蒙以皮,分明為樂器無疑。《呂氏春秋·古樂篇》說:堯命質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來敲擊,就是這樣的土鼓。傳說伊耆氏有土制的鼓,用草編成的鼓槌敲擊。如《禮記·明堂位》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


 

上一篇: 民間傳說:嫦娥奔月

下一篇: 普陀山“抗倭刻石”的傳說

已有0條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