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納頓節:土族人的“大好”節慶

2012-09-18 16:33:06 作者:梁鳳英 文/圖 來源:中國民族報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

  農歷七月到九月,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正是瓜果飄香、新糧入倉、新油入缸的豐收季節。這個時節,如果去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旅游,就會在三川地區看到這樣的景象:每個村寨的打麥場和小廣場上都是人頭攢動,彩旗飄飄,身著節日盛裝的土族人口中高呼“大好”,喜慶的鑼鼓聲響徹云霄……這就是土族納頓節的熱鬧景象。

  跳“會手”、演儺戲、跳“法拉”,慶祝“大好”收成

  “納頓”,是土族語的音譯,意為“玩”、“娛樂”、“游戲”等。納頓節,是生活在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的土族人喜慶豐收的傳統節日,從夏末一直持續到秋天,一般從農歷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也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七月會”等。因其歷時兩個月,所以有人稱之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

  納頓節不僅是土族人的傳統廟會,而且是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蘊蓄著濃厚民族特點的文娛盛會。節日期間,同姓大村有自個兒的廟會,雜姓小村有公共廟會。這些廟會,有的以姓來稱呼,如朱家納頓、馬家納頓;有的以地區稱呼,如桑不拉納頓、臺子納頓。

  納頓節期間,我來到了民和縣中川鄉鄂家村。故名思義,這個村的人大多是“鄂”姓。

  納頓節的表演,通常由跳“會手”、跳面具舞(儺戲)、跳“法拉”3部分組成。跳“會手”最為常見的形式是兩村聯合,一村做東,而另一村為客。我去鄂家村的那天,恰巧是鄂家村為主,前面的村莊為客。表演開始前,主隊主動到兩個村子的交界處迎接客隊,客隊則派出8位壯漢分兩組抬著里面端坐著二郎神和地方神的神龕疾步快跑。兩隊匯合后,兩村的男性排成長隊,扛著各色彩旗,敲鑼打鼓。

  最令人激動的時刻來到了!幾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響。伴隨著沉穩有力的鼓聲,“會手”們閃騰跳躍,在粗獷的高呼聲中,展現著力與美的雄姿。

  這是由四五十人參加的大型舞蹈。舞在最前面的是身著長衫、手執扇子的老人,他們往往是納頓的組織者和納頓舞蹈的傳人。別看他們年過花甲,銀須垂胸,可跳起舞來,卻還是那么從容自如,步履輕盈。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輕人跟在后面,他們左騰右挪,繞場而舞。舞蹈的動作雖然不太復雜,但整齊的舞步,協調的躍動,在有節奏的鼓鑼聲中,顯得十分優美。

  “會手”舞結束后,就是古樸的民間儺戲表演。比如,《莊稼其》是通過舞蹈,表現父親給兒子傳授生產技藝,滑稽的表演中充滿了泥土氣息;《殺虎將》,表現出與虎搏斗勇者勝的精神;還有《三戰呂布》等等。

  在舞蹈的同時,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給“會手”們敬酒。酒香人醉,喜慶和歡樂的高潮一浪高過一浪。當舞蹈表演結束時,大家齊齊跪在場中。只見一位“法拉”(土族民間信仰活動中的神職人員)手執鐵器,將掛在麥場盡頭的“寶蓋”經幡收下,點燃。老人焚燒紙錢供于地方神像前,唱起《喜神曲》答謝神靈降臨塵世,與民同樂,賜福于民的厚恩,并禱祝風調雨順,民豐物阜。接著,把全村人蒸的大白饃分塊贈送給每個到會的人,最后將八卦木牌拋出,卜算明年的收成。

  日漸西斜,歡樂美好的氛圍縈繞在鄉間,久久不肯散去……

  歷經百年風塵的文化瑰寶

  從有史記載的吐谷渾時期,民和就是土族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民和,3條寬闊的溪流由北向南奔騰而去。按照古人“水之出于他水溝,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的地名命名方式,這3條寬闊的溪流被統稱為“三川”,又根據各自的位置被分別稱為“上川”、“中川”、“下川”。千百年來,土族納頓節就是從糧食成熟最早的下川開始,過中川,到上川,從一個村向另一個村傳遞,一波波席卷三川地區的。

  至于納頓節的來歷,因為沒有歷史資料記載,所以一直都顯得有些神秘。但當地廣為流傳的傳說,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冰山一角。

  據說,很久以前,有一位手藝不凡的土族木匠,皇帝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宮。3年后,宮殿建成,其雄美壯觀前所未有。但貪婪的皇帝為了獨享世間一切奢華,竟然下令殺死木匠。木匠連夜逃回家鄉,組織早已不勝皇家凌虐的鄉親們起義。皇帝聞訊后,派出軍隊前來鎮壓。機智的木匠靈機一動,當即讓鄉親們敲鑼打鼓,扛著制好的戰旗,揮舞已涂上染料的刀柄,高呼“大好”,向村莊的寺院走去。皇帝的軍隊百思不解,村民則告訴他們:“我們正在慶祝今年的收成,跳納頓答謝上天的恩賜呢!”見百姓并無異動,軍隊便撤回去了。此后,為了紀念這位機智的木匠,納頓節就流傳了下來,逐漸成為土族人慶祝豐收的節日。

  而學術界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是,在元末明初之時,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土族人逐漸擺脫了祖先以游牧為主的生活,和當地的居民融合,慢慢步入農耕社會。土族人為了處理農耕生產中的一些矛盾,團結鄉鄰,慶祝豐收,便將祭祀神社的廟會逐步發展為自娛自樂、慶祝豐收、向上天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的納頓節。專家認為,三川地區納頓節儺戲的內容、形式、服飾等表現出來的特點,和元代中期到明代早期的儺舞、地方戲有相似之處,因而推斷土族納頓節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

  據民和縣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土族納頓節活動的最主要特點就是鄉儺舞。可以說,無論是納頓節的起源,還是現在納頓節的具體組織形式,都是圍繞著鄉儺舞進行的。儺舞儺祭習俗,自秦漢至唐宋一直沿襲至今,但在發展過程中,原始的祭祀味道已漸漸淡去,至明、清兩代,鄉間儺舞已發展成為娛樂性的民俗活動。土族儺舞也正是秉承了傳統儺戲的鄉土特色與原生態文化元素,歷經千百年,一路走來。

  納頓節以其多元的文化形態和濃郁的區域文化特性,成為眾多民俗節日中一個亮點,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2006年,土族納頓節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而走出西北,成了海內外民俗學家和游客所關注的一個文化現象。

  

  (題圖為納頓節上,土族老人帶領年輕人跳“會手”。)


 

上一篇: 貴州錦屏:侗寨兒女相約趕歌節

下一篇: 侗族斗牛節

已有0條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