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天過羊節,要以一年里羊只發展得多的那家牧民請年老的畢摩(彝族歷史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測定日子后確定。顯然,羊只發展得多的這一戶牧民也就成了這一年過羊節的“首領”。
羊節這一天,寨子里的養羊戶天蒙蒙亮便開始著手籌備給羊過節。牧民備足所需的節日物品,穿上盛妝,披上羊皮褂,在“首領”的帶領下,把寨子里各家各戶的羊群趕到“首領”選定的一塊水草豐美的平地。接著“首領”將窩棚里裝碗筷的篾籃供在有水源的地方。這種篾器本地人稱之為雌竹籃。牧民們將自身所帶的茶、水果、臘肉、白酒、大米,就地取一碗清水、一把綠草放入雌竹籃擺供。燒三柱清香,三刀黃紙,三跪九拜。羊節的序幕拉開了。
接著,開始進行“領生”, “首領”從所備節日物品中選一只最大的公雞,將雞嘴、雞腳用清水洗干凈,然后面對雌竹籃拜三拜,當場殺雞,將血滴于雌竹籃的蓋子上,撥幾撮公雞尾巴、翅膀上的羽毛粘于籃蓋。
火塘上的軟米飯煮好了。雞肉、臘肉煮熟了。這時,“首領”帶領十二人,用米飯各捏一只羊表示各代表一個月份。按歲數或輩份,以十二月份為大羊,以此類定。然后,雞頭、雞尾、雞腳、雞翅、雜碎裝一碗,臘肉裝一碗,菜裝一碗,十二只米飯羊以逐月小到大整齊供于雌竹籃內。燒清香十二柱,黃紙十二份。“首領”對著雌竹籃撕開雞頭,剝開雞腿,反復看雞卦。隨著“吉時到!”一聲吼,牧民們立即跪于“首領”身后討吉利,吉利辭如“來年羊只大發展,多如樹葉數不清”等等。
正午十二點整,羊節進入高潮。牧民們將木槽置于用木樁交叉釘立的木架上。接著開始燃放鞭炮,向羊群們恭賀道喜。牧民們將大把大把的食鹽放于槽內,然后 “咩咩”地呼喚被鞭炮驚散了的羊群。很快,黑壓壓的一片羊群將牧民們包圍,羊只你爭我奪搶吃食鹽。“咩……咩……”羊的歡快聲劃破原野。往常牧羊人在驅趕羊群時,牧羊人免不了因為羊不聽使喚而追著鞭打。而這一天,牧人們一反常態,不顧羊群踩痛自己的雙腳,不斷地喂撒食鹽,讓羊好好的美餐一頓。任其自由搶食、追逐、玩耍。
在多祜彝家山寨里,羊節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南詔第一代國王細奴羅在未成大業前是個牧羊娃,他數有神異,在百姓中聲望越來越高,白王欲加害于他。于是,白王遣人交給細奴羅一千只公羊,第二年讓細奴羅交出兩千只羊,否則,要處死細奴羅。在一個手持鵝毛扇的美髯公的幫助下,細奴羅把公羊放進竹山,讓它們自己找配偶,自然繁殖。第二年,在白王約定的時間和地點,白王來點羊子。細奴羅來到山頂上,摘片樹葉貼在嘴唇上一吹,成千上萬的羊子“呼呼”地從竹林跑出來。
白王看著密密麻麻的羊群,他苦笑數聲,想要借機除掉細奴羅的陰謀也隨著那幾聲笑破產了。細奴羅統治南詔國之后,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就把這個日子定為羊節。
多祜彝族居住在高寒山區,這里有廣闊的牧場,寨子里絕大多數人家都養羊,有的人家養羊百十只。多祜彝族和羊是分不開的,在生活中如待客、婚事、喪葬中都需要用羊。在他們的生活中,擁有許多的羊群是富有的標志。因此,寨子里的人們對羊十分愛護。
羊節結束了,擺在面前的便是來年“首領”之位的爭奪。能否續任“首領”寶座,將由羊只的發展來定奪,因而牧民們會更加格外關照和愛護自己的羊。
上一篇: 龍舟節龍舟--苗族節日
下一篇: 傣家迎來開門節